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法规

安徽省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时间:2009-11-20 来源:  作者: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近600万亩,加工能力100万吨。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棉花产业有1家;全省各类棉花专业合作社360家;种植农户来自主导产业收入为920元。全省2001年棉花产量为37万吨,2002年产量为35.3万吨,分别位于全国的第5和第6位,省内纺织企业年消费棉花约为22.5万吨,近几年呈明显增加趋势。2003年预计用棉量达25万吨,发展前景较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继续看好,用棉量逐年增加,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安徽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现已形成淮北、沿江和江淮之间三大棉区,适宜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2年我省粮棉比价达到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另一方面,我省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省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50万吨,总产值50亿元左右,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360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户,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42万户增加到55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人均收入由920元增加到1230元。

  (二)区域布局与基地建设。将我省淮北棉区的23个县(市、区)、沿江棉区的23县(市、区)规划为我省两大棉花优势区域,其中重点建设16个优质棉基地。

  1?淮北棉花优势区域

  该区域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宿州、淮南等市所辖的共23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固镇、怀远、墉桥、萧县、谯城、太和、灵璧、凤台等8个县(市、区)。该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4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160万亩,产量11万吨,平均单产70公斤/亩,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

  2?沿江棉花优势区

  该区域包括安庆、巢湖、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市所辖的共24个县(市、区)。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无为、望江、宿松、繁昌、居巢、宣州、东至、枞阳、贵池等9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资源丰富,耕作制度多数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移栽棉为主,棉田布局较集中,水利资源丰富,单产较高,棉纤维比强度高,成熟度好;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分品种规模种植,规范栽培模式,加强高品质棉育种。

  发展目标:每年发展优质专用棉50万亩,到2007年发展优质专用棉200万亩,产量14万吨,单产70公斤/亩。该区以生产长(强)、中短(粗)棉花为主,建立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三)龙头企业建设。

  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安徽省棉麻公司为支柱,以省级其它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安徽省棉花企业集团。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50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充分利用现有的储备、中转仓储设施,组建区域性的棉花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实行会员制,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07年,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淮北和沿江两个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

  选择条件较好的棉花原(良)种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省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力争做到主产县一县一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根据各生态棉花播种量(淮北棉区2.5公斤/亩,沿江棉区1.5公斤/亩),按照全省植棉面积600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120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7万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在二大棉区重点扶持一批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年度计划与目标

  2003年,组织制定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4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0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5个、沿江棉区5个。开始着手组建棉花交易平台,购置相关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培训相关人员。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淮北和沿江棉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各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

  2005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2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6个、沿江棉区6个。吸引省内外棉花、纺织等企业入股,交易市场初步运作。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再建棉花原种场1个,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06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7个、沿江棉区7个。重点培育2个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完善交易市场,广泛吸纳会员,扩大影响,增强辐射力,初步形成区域性的交易市场框架。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2007年,淮北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40万亩,其中阜阳市8万亩、宿州市8万亩、蚌埠市6万亩、亳州市6万亩、淮北市6万亩、淮南市6万亩。沿江棉花产区,新增优质专用棉50万亩,其中,巢湖市12万亩、安庆市10万亩、芜湖市6万亩、池州市6万亩、铜陵市6万亩、宣城市5万亩、马鞍山市5万亩。培育14个产值或销售额上亿元的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其中淮北棉区7个、沿江棉区7个。重点培育1个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网络交易设施、辐射力强、交易量大,规模效益好的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依托棉花原种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由省供销社牵头,负责各地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各地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在淮北棉区围绕一熟、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铺膜,抗旱节水、促早熟问题;在沿江棉区围绕两熟、多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制钵、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淮北棉区机械化铺膜,半精量播种;沿江棉区机械化制钵、移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

  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省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省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

  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解决棉花收购所需的资金。要广泛引进社会资金,加快棉花生产发展。

  (六)规范棉花市场秩序,严格质量监督管理。

  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取得经营资格而擅自收购、加工的企业及擅自设立的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要坚决取缔。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混等混级等违法行为,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轧花机和土打包机,一经发现,坚决封存销毁。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