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是粮食安全可倚重力量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价格也是CPI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今年受全球极端天气影响,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粮国粮食大面积减产,国际粮价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在此背景下,我国收获在即的秋粮产量能否稳定受到多方关注。
9月中旬,记者来到我国秋粮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在这里,真实感受到了这片肥腴的黑土地上丰收富饶的风情,也感受到这里走向职业化的农民对土地的满腔爱恋。
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均高于去年
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农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粮食外调省份,每年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的近1/3,因此,东北地区对全国秋粮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收获季节的东北大地上,金灿灿的水稻像厚密的地毯,延伸到天际;齐刷刷的玉米高大健壮,果实饱满。“我这650亩水稻今年亩产起码有720公斤,比去年每亩多收100公斤。今年稻子价格也高,这地真没白种。”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的种粮大户张景会指着自家稻田爽朗地大笑着说。
记者在东三省看到,当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基本已经完全成熟,只是含水量还比较高,农民习惯性地等待下霜以后才开始大面积收获。“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说丰收已成定局,后期即使再有大的灾害,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大。”黑龙江农垦总局植保站站长张力军告诉记者。
尽管最终准确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当地农业部门根据农情调度已经对今年粮食产量作出了预期判断:黑龙江省预计全省粮食总产将“登上一个大的新台阶”,吉林省粮食总产“有望突破历史最好水平”,辽宁省产量预计也将超过去年。
宏大的机械耕作与高科技的精耕细作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北大荒大机械耕作的宏大场景和吉林、辽宁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精耕细作。
在黑龙江,尤其是黑龙江农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据统计垦区人均耕地面积2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有时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就要开车几个小时。
在垦区农民的口里,土地论“垧”,粮食产量论“吨”,种粮大户动不动就是几十垧、上百垧地,种的水稻一眼望不到边。在这里,靠传统的人力耕作根本不现实,机械耕作成为必然要求。
记者在建三江七星农场看到,大型收割机一个轮子就有一人高,所过之处,4米宽的水稻被收割得整整齐齐摆成一列。机手张军说,这台机器1天就能收获300亩地。
“病虫害防治时节更壮观,”红兴隆友谊农场副场长田旭江说,“地里一个打药的人都没有,就看见飞机喷着药从远处飞来,又喷着药飞去。”
而在吉林、辽宁两省则是另外一种感觉,追求单产是当地农民的最大需求,而高科技和高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瓦盆村农民李树堂,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玉米种植密度达到1垧地7万株。在管理技术上,每个玉米棒子结的玉米4两左右重,水怎么浇、肥怎么施、药怎么用,精耕细作,精益求精。
吉林省农委总农艺师杨树久告诉记者,今年吉林在全省推广生物防螟、农田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离子种子处理、地膜覆盖玉米五项重点技术6129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比率超过90%。
而据辽宁省统计,今年政策补贴力度大大增加。其中,安排1500万元补贴大棚育苗硬盘,每盘补贴3元;安排6000万元用于农机深松;安排4900万元用于水稻促早防病虫作业,为今年抗大灾、夺丰收打下了基础。
不论是北大荒宏大的机械耕作还是吉辽两省富含科技的精耕细作,都是我国当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体现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世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美国农业走的是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道路;以色列农业走的是高资本、高技术,密集投入的发展道路。在东北三省的采访中,记者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两种模式的雏形。
“职业农民”创造高产纪录
在东北三省采访粮食生产,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农民对粮食的重视和职业化。李树堂说:“我就是靠种粮生活的,玉米产量多一斤,我就多收入将近1块钱。”
像李树堂这样的种粮大户,已经跟以往的农民有了很大区别,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称作“职业农民”——学者定义为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职业农民大多在提高单产的目标上不遗余力,各地的高产纪录也往往由职业农民保持着。例如,吉林省梨树县的种粮状元崔中武,去年玉米创造了公顷产量14850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原因首先是因为这个群体更加重视农业新技术。黑龙江富锦市东凤阳村农民施景福有个小本本,上面记满了技术员教他的种地技术。而1个月前记者在河南省浚县采访时当地农技人员也曾说过,只要农民“惜地”就好办,要推广新技术只要在电视上一播,农民都守着看。
其次,职业农民大多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等方式占有数量比较大的耕地,他们在农业生产上的投资也远远高于小规模农户。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副场长张国军告诉记者,购买大型收割机的一般都是当地种粮大户,“一台机器配20垧地”。
因此可以说,包括种粮大户在内的职业农民是我国粮食生产很重要的一支队伍,也是国家粮食安全可倚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