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成果综述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共筹措“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资金191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7万人次(折算人工费41万元),开展各类培训350余次,共培训基层干部、文体骨干、技术人员1.6万多人次。该县采取“整合三大资源,创新三个方法,探索四个管理”的措施,大力推进“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让农民真真正正享受到实惠,使之成为群众的满意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
黄茆镇根村村民自发筹资投劳建设科技文化综合楼,他们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平整场地,不到半个月就筹集了3万元资金。村委干部也经常奔走于市、县、镇三级政府间,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49万元,干群齐心协力提前完成了镇里下达建设文化综合楼、球场和戏台的任务。这是该县整合土地资源,做到科学节俭高效建设“三求”工程的具体体现。该县注重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建设与村民委办公楼、球场、文艺舞台统一布局、综合利用土地和原有资源,新建与改扩建并举,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所建的综合楼中有34栋是利用原有建筑改造或扩建,所用建筑物是原村委楼或已撤并后闲置的小学教学楼。
该县整合财力,汇集多个项目,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今年以来,该县安排财政奖补资金1110万元,卫生室建设资金520万元、市“三求”工程建设补助资金384万元,自治区公共服务中心专项补助资金80万元,“一楼一房”专项经费23万元以及群众自筹210万元共计2279万元,在该县财政局综改办设立专户管理,确保了工程资金的投入。
今年以来,该县县委宣传部送书、电脑、桌椅进村,卫生系统送医送药下村、文体广电部门送设备进村……这是该县整合物力抓好“三求”配套设施建设的缩影。接到该县交通局送来的办公设备,思灵乡太平村党支书许孟轮脸上乐开了花:“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农民生活跟城市没什么两样!”
创新机制方法
该县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激发群众参与“三求”工程建设的热情。“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四个议事决策程序,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两公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构建了“农民参与、政府资助、社会支持”的投入新机制。
该县采取以奖代补工作法,激励乡镇、村提前完成任务。该县对资金使用进行综合调剂,制定激励机制,对按时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和竣工新建点给予3万-8万元的奖补资金。
该县同时采取“三查看、两公开”工作法,确保工程建设科学合理、质量高效。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工程选址要查看、设计方案要查看、工程建设要查看的做法,抽调建设、文体、卫生、科技等专业人员组成指导组,做好项目布局规划,制作规划平面图,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做到一村一册、一项目一监理,安排专门的工程监理人员,县财政按每个项目点500元的标准拨付监理经费,确保工程监理技术指导到位、质量把关到位。为督促工程进度,坚持“两公开”,即每10天在电视台和县“三求”工作简报上公布各个工程建设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赶、追的工作局面。
探索管理模式
全县村级文娱活动活跃起来了,形成了以文艺展演、乡村戏曲为主题的“大舞台”,以各类电影、教育片为主题的“大看台”,以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大讲台”……这得益于该县积极探索建立了具有武宣特色的“三求”设施管理模式。一是在行政村实行“村委会牵头+集体经济开支+村委干部参与”的管理模式,有村集体收入的行政村经村民大会表决同意,可以用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活动经费开支;实行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为开放文化阵地提供保障。二是在自然村采取“村民代表牵头+文艺队伍协助+村民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村民、文艺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自愿捐资,确保活动开展。三是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年度开展“公共服务名村”、“优秀文艺队”、“明星篮球队”评比,对活动开展较好的行政村,县财政、乡镇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用于“三求”设施的保洁、维护维修和电费消耗。
据悉,去年来全县共组织农村文艺演出2500多场、农民篮球比赛6000多场,放映电影3500多场,“三下乡”活动50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期,群众参与5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