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开展瘦肉精专项治理 农业部“灭火”拯救行业
“双汇事件主要是农业部主管,应该多采访农业部。”卫生部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但是,农业部畜牧业司对这种归责并不认同,“从生猪养殖到销售是实行分段式管理,都有相关部门负责,是各部委都参与的过程。”该部门一位处长向记者表示。“几个部委将要联合颁发更细致的整顿和监管办法。”
瘦肉精种类远超过3种
根据一位卫生行业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在食品行业中呈多头管理的局面,即产品的饲料、养殖归农业部管理,其中还包括牲畜的屠宰;产品屠宰以后的深加工,即肉联厂的生产归质检总局管理;产品制成成品以后的流通归工商总局管理;如果是上餐桌的产品,那么餐饮范围内则归卫生部管理。
在整个食品安全管理中,卫生部处于牵头地位,但是出了责任要分段追究各个部门的责任。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也被一些行业人士看做是食品安全问题很难管理的一个原因。
据透露,目前已知的瘦肉精种类已达23种。对此说法,上述农业部畜牧业司人士并不认同,“没有23种这么多,我们现在主要监管的有16种,其中重点有3种是可以用快速试纸测试出来的”。
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02年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规定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盐酸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瘦肉精类物质,同时协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配套司法解释,为追究刑事责任提供法律依据。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只做3种瘦肉精试纸快筛测试是因为,“这3种是最常见的,其他瘦肉精也被列入其中是因为一旦发生事故要有法可依”。
国家优质肉制品质量评委南庆贤也向记者介绍,“其实瘦肉精的原理是,食用后能够阻断脂肪合成,以这个原理为基础能发展出很多种类。但是,最常见的是3种。”
“生产瘦肉精并销售给养殖场的药厂,肯定不是大药厂,大药厂害怕销售给饲养场要承担责任,不敢销售,只有小药厂或者一些小型化工厂,因为生产工艺并不复杂,铤而走险,敢于销售给这些客户。”有专业人士分析说,这对监管提出了很大挑战。
“而标准是永远滞后的,每隔三五年就要修改一次。”南庆贤向记者表示。但即便是现在这3种瘦肉精,对其进行监管也颇费成本,“每年中国出栏有6亿头左右的生猪,全部进行瘦肉精测试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力、物力都需要大量投入,所以只能采取抽查的办法。”“要看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即便在发达国家也要进行抽检。”
九部门开展瘦肉精专项治理
记者联系到相关部委直接处理双汇事件人士。其中,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司主要参与处理双汇事件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已经派一位处长参与调查,“今后还会做大量工作,以避免类似双汇事件的发生。”
近期,农业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九部门将启动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犯罪行为。
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将全程强化瘦肉精源头管理、生猪养殖、生猪收购贩运、生猪屠宰、肉品加工、肉品消费餐饮、肉品进出口等环节。“其实,目前这种多部委监管的体制,容易产生一些空隙,这些划块监管的方式,整体的监管难度非常大。”南庆贤向记者表示,“而在美国,食品安全的监管以农业部门为主体,不存在部委间的相互协调。”
农业部“灭火”拯救行业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几天肉联协会在开会,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情,这对行业的震动非常大。但是,农业部很快定性,“瘦肉精事件属于个案”农业部表示,目前,河南全省生猪瘦肉精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抽检存栏生猪31万头,确认瘦肉精阳性生猪134头,检出率为0.04%。从实际情况看,河南这次发生的瘦肉精案件是个别县市少数人明知禁用仍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引起的。
一位曾经参与到三聚氰胺事件调查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我曾经陪工信部去各大奶粉厂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几乎使整个行业垮了下来,一旦群众产生恐慌,其结果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上述人士表示,“我们应该像德国一样,一旦出现了事故,就进行彻底追查,更重要的是,要就事论事,否则肉联行业将重蹈奶业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