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部委资讯

农村信贷投放亟待改进 资金需求结构有变

时间:2011-04-14 来源:  作者:

  目前,农村信贷需求出现了新变化,信贷投放政策亟需调整,以更好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

  据笔者对江西部分地区的调查,与以往相比,当前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出六种新变化:

  非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增加。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放开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强,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越来越向往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投入与高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春耕期间传统农业的贷款需求明显减少,现代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在部分农村,口粮田种植贷款投入趋于饱和,对贷款有一定需求的是设施农业和规模种养业,且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多。如大棚蔬菜、承包土地、养猪、养鸡等,少则1万元至2万元,多者3万元至10万元,个别农户达到20万元、30万元。近年来,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

  资金回流的季节性特征减弱。农业生产领域的拓宽,特别是畜牧业、林业、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使资金使用的季节性周期减弱,甚至出现明显的反周期现象。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基础形成的农业贷款春借秋还冬不贷的模式,明显滞后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金管理迫切需要从季节性周期管理转向常年延续的市场周期管理。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加大。调查显示,现在农村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明显萎缩,生态农业建设资金需求逐年增大。除农民自筹资金外,2010年泰和县农村信用社在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水等方面配套发放的生态农业建设贷款达3270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35.9%。

  新增劳动力减少,潜在贷款需求难以上升。当前,青年农民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无论挣钱多少都想出外闯荡。农村缺乏新生代劳动力的加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缺乏后劲。据调查,泰和县南溪乡8个行政村现有农民6535户,总人口23185人,劳动力12726人。但实际上近3年增加的劳动力都没有在村里搞种养业或工商业,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本县就地打工。全乡有4850户、9655人常年在外地打工;在泰和县附近打工的有1435人,月收入1000元左右。农村新增劳动力走向外地,好多村成了“留守村”。目前在村里搞种养业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人手少,家有在校学生,负担重,对风险考虑的比较多,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发展致富新项目,潜在的贷款需求不旺。

  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较旺但难以得到满足。由于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和人员上处于萎缩状态,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大部份转向信用社,信用社承受了较大压力。信用社虽然对有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信誉的中小企业发放了一定额度的贷款,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信用社对企业贷款有比例限制,不许突破;二是信用社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必须以企业财产、设备抵押,不允许发放担保贷款;三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实力,信用社贷款有风险,不贷也可惜,处于两难之中;四是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运作不够好,信用社现多发放担保和抵押贷款,且多面向个人而不对企业,致使企业贷款有难度。上述因素导致了信用社无法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泰和县农信社2010年共发放单位贷款8180万元,其中工业企业贷款2520万元,仅占中小企业贷款额的30.8%。

  消费需求剧增,消费贷款供应不足。据县国家农调队等部门测算,2010年泰和县农村户均消费需求增加320元,消费总需求可达53200万元。但由于信贷员受贷款终身责任制限制,对消费贷款发放存在一定的顾虑,一般只发放个人购房贷款,而对于农民用于购买摩托车、大宗家用电器等消费贷款均不发放,致使农民的消费意愿难以得到满足。如泰和县农村信用社2010年仅发放消费贷款152万元,只占当年新增贷款的0.65%。

  笔者认为,面对农村资金需求的新变化,有必要调整信贷支农策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不应“一刀切”,不要把投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例控制过死,应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是支农、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支农,其结果是一样的。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以考虑以企业法人代表个人名义贷款,担保人可以是优势企业也可以是具备实力的个人。

  农村信用社要与贷款担保公司加强合作,加大对有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信誉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采取措施着力培育“信用村”、“信用镇”、“信用户”,提高农户的信用度,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村,增加贷款投放。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丰富信贷种类,尽最大努力满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贷资金需要。特别是要有超前意识,敢于发放农户消费贷款,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通过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新农村建设与信用环境以及整个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目前出于应对不良环境而形成的融资条件,如严厉的担保、抵押、质押、评级、公证、登记、核销等融资条件控制必须有所调整。在信用改善和市场竞争激励的条件下,对客户信用资质的认证、需求时效性增强、经济评估的延伸、融资安全性的标准、风险管理的控制都应有较明显的改进。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