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十二五末守住十八亿亩耕地没问题
对话徐绍史:到“十二五”末坚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没问题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主办“中央媒体走进部委”主题宣传活动26日走进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与来自10余家中央媒体的20多位记者进行座谈,并就大家关心的国土资源管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十二五”开局之年感受到的压力、“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及创先争优工作的开展情况等问题做了解答。他表示,到“十二五”末坚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没问题。
“十一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就体现在五方面
记者:“十一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很多人看到的一个事实。请问徐部长,您怎样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徐绍史:“十一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总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保障了发展。“十一五”期间整个建设用地供应达到3300万亩,一年的耕地是300万亩左右,耕地不到一半;新探明了大量油气和大宗矿产储量,发现了很多新的矿产地,正是由于建设用地和矿产储量支撑了整个“十一五”年均将近两位数的增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力保障了发展。二是保护了资源。社会非常关注的十八亿亩耕地问题到现在为止还坚守得住,我认为到“十二五”末都没问题。从1999年到2008年,十年中实际建设占用耕地只有3700万亩,但是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500万亩,比建设占用还多900万亩。1100万亩灾毁,农业结构调整要去掉1400万亩,十年间耕地减少了一亿两千三百万亩,生态退耕一亿九百万亩,所以生态退耕是大头。对这一点,宣传得不够。资源保护方面,矿产资源、矿产勘查秩序不断好转,资源整合力度很大,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维护了秩序。土地利用秩序、矿产开发秩序总体向好,一些问题虽然没有完全遏制,但是总体向好。近三年,土地违法违规占用土地、耕地的面积,分别下降了25%左右。矿产无证勘查、开采也下降了32%。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管矿用矿的秩序总体上持续向好。四是打下了基础。“十一五”期间扎实的工作,为“十二五”打下坚实基础。启动了“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两部重大法律的修改。2009年3月启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规划研究、改革设计、制度建设等四大方面为整个国土资源工作定位、定向、定思路,这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工作。2010年底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全程管理、科技手段执法督查和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主要是“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覆盖全国方面,2007年卫片执法检查只覆盖84个城市,2008年覆盖172个城市,2009年覆盖全国2895个县。全程监管方面,原来只查违规违法用地,从去年开始,已经对77个城市,从土地的审批、征转、供应、开发一直到抵押五大环节全程监管。全程监管涉及到地方各级政府,涉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科技手段方面,构建了全国“一张图”,运用卫星数据采集进行排查,现在对土地和矿产的监管在图上完全可以实现。根据这个思路开发了计算机综合监管平台,提供了业务普查跟图片结合的工作,监管更加便捷、有效。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九个督察局分布在全国,不但可以采取手工的办法进行监管,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在线督察。每年都要开展卫片检查,今年首次对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现在监察部在做最后的核准工作。社会监管方面,通过信访渠道、网络渠道,建立了覆盖全国的“12336”举报电话,去年接到七万余个举报电话。五是增强了后劲。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摸清了耕地、基本农田、草地、林地以及其它地类情况,目前正在最后的数据核准阶段;矿产方面组织开展了三项调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全国有10个大项目实施,有11个示范省区,还有很多小项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方面增加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的产能;组织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形成了地质找矿新机制;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这项工作中央高度重视,部党组也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廉政风险很大,在2010年3月我部召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们直接提出“大吼一声,猛击一掌,进一步惊醒起来”,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遏制国土资源系统腐败案件的势头。2010年8月19日,中纪委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国土资源部共同开展了“两整治一改革”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从部机关到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不断增强,虽然工作很难,但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非常大,执行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在应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做了大量的工作。
“十一五”工作取得喜人成就的原因有三方面
记者:“十一五”工作取得这么喜人的成就,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徐绍史: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三条重要体会。一是科学布局。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主线,上抓顶层设计,为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定向、定位、定思路;下抓打基础、立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成效明显。二是抓改革创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快、变化大,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容易出现路径依赖现象,管理的政策措施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在贯彻十七大精神时,我们提出自身存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的问题。在学习实践发展观时,我们提出要转变管理理念,要有新型的资源管理观。原来把土地、矿产、海洋作为资源来管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光把它作为资源来管不行,应该把它作为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来管。土地、矿产,都涉及到资源生态的瓶颈,因此要进行质量、数量、生态综合管理。我们的管理理念也要有很大的转变,从管理的职能上应该从微观走向宏观,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我们有些同志习惯管微观的东西,甚至可以管到村;宏观的形势不大管,热衷于管审批,忽视批后监管。所以要从重审批到重监管,从管理方式上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这几年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将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深度结合,持续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
“十二五”开局之年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四方面压力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您对“十二五”是怎么看的?
徐绍史: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要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快速推进,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记者: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您对今后的工作是不是有压力?如果有,您感受到了怎样的压力?
徐绍史: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资源管理所带来的压力,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势头非常的强劲。一季度GDP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虽然有16个省增幅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只有两个省增幅是一位数,其他的都是两位数。到基层调研时也能清晰感受到各地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已经完成,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从北部湾到渤海湾海岸带大的布局已经完成。中央还批准了18个区域性的经济规划区。二是供需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很大,势头依然很强。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一千五百万人进城,按每人一百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计算,相当于有225万亩建设用地需求。城市扩张势头猛烈,据媒体报道有186个城市要建成国际性大都市。各种园区建设,今年还有新上的水利建设、保障房建设、旅游的发展等等,都对土地、矿产形成强大的需求。我部在“两会”期间组织到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建设用地的需求是1760万亩,而“十一五”只有670万亩的指标,供需矛盾很突出。大宗矿产的需求也很大,当前大宗矿产不论国际还是国内,价格都处在振荡走高的阶段,有专家预测随着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大宗矿产持续走高的趋势会持续10到20年,供需矛盾也很突出。三是维护秩序难度大。目前,土地和矿产的利益驱动力量强大,从政府、市场主体一直到自然人多有这种冲动,拿到地就是钱,拿到矿就是钱。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基本上靠土地出让金。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2.9万亿。矿产资源也存在“跑马占地”的现象。违规违法的重头是交通建设,主要是铁路和公路。主导铁路、公路的是政府和大企业,因此一些政府主导的违规违法依然是突出的矛盾和特点。今年1季度土地违规违法案件有所上升,当前维护秩序的难度很大。同时,改革的难度也比较大。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已经有主体,如何让它转型升级有难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难度更大。现在土地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空间不足,二是计划指标有限,三是占补平衡困难。矿产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更多的需要基础投入、矿业权配置和利益合理分配,如果这些工作不能够及时跟进,就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四是“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压力很大,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也要保障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坚守耕地红线、维护资源秩序。我部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从资源管理角度提出要实施资源节约优先的战略,对资源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这是总的要求。
从三方面努力去解决两难问题
记者:那么,我们将如何去解决两难问题?
徐绍史:“两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认识到“两难”又是个进步,正因为单纯粗放型增长不可持续,现在要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感觉到了“两难”。从管理部门来说,单纯强调保护也不会感觉“两难”,只有从单纯强调保护走向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才会感觉到“两难”,所以这是一种进步。“两难”不是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而是统筹兼顾的多项选择,它体现了发展方式、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对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验着我们管理的智慧。
解决“两难”问题的思路:第一是“双保工程”。保障发展、保护资源。通过“双保工程”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2008年实施了“双保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之后把它转变为“双保工程”。
第二是实行找矿大突破。目前,我国化石能源、铁、铜、铅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这对于一个40万亿GDP的经济体来说是很不安全的。中央明确要求,资源供应要立足保障国内。这项工作我们启动很早,2008年部署开展了资源潜力评价、矿业权核查、矿产储量核查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也稳步推进。2009年3月部署开展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形成了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新机制共识的基础上,正在谋划找矿大突破,现在圈定了47片整装勘查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先行,商业性地质工作后进,中央和地方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我们要按照市场导向和市场经济原则打造一个制度平台,公益性工作完成后,把地质找矿的信息释放出来,吸引商业资金跟进,从而实现地质找矿突破。
第三是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执行力、战斗力。要通过这些措施,保障“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要在“破两难”的过程中创先争优
记者:201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创先争优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国土资源部党组高瞻远瞩,抓住这一契机,力争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您在2010年5月21日的国土资源部创先争优动员大会提出创先争优是“推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更好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重要契机。”那么,国土资源部创先争优动工作的开展情况又是怎么样?
徐绍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中央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我理解,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创先争优工作,首先要结合国家机关的特点。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协助国务院做出一些宏观决策,同时要协调各方面关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还要做好服务和监管。所以,中央国家机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一个部门,必须要有科学发展的理念,用科学发展的思路来引导这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作科学发展的示范,为科学发展服务,也要进行监管。所以,中央国家机关在“十二五”规划中讲的科学发展中的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无论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还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它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部要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推进、解决上面提到的几大问题。十七大以来,部党组提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持续抓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执行力和战斗力。解放思想、改进创新、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管理创新,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来抓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徐绍史:一是突出破解“两难”的特点。这既是我部创先争优的主题和主要任务,也是我们的特点。创先争优工作必须紧扣破解“两难”命题来展开,而且要通过破解“两难”的成果来体现创先争优工作的成效。
二是体现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交融、深度结合的特色。针对机关党建工作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部党组提出要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把权力监管的薄弱环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区位,找到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把党建工作切进去,使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相应增强,党建工作也由虚变实找到了着力点。这是我们的特色,又是我们创先争优主题任务落地的路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部一百多位机关干部同省厅同志一起,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在调研汇报会上,我们认真查找了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追踪、研究、准确把握不够,这是机关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形势发展变化非常快,但是我们跟踪研究准确把握不够,对中央领导的要求、社会的需求、群众的期盼、媒体的呼声,不够敏锐、不够敏感。这样主动作为就跟不上,产生一些“支持地方改革怕冒风险、纠正地方问题怕得罪人、调整现有政策怕带来麻烦”的思想。这折射出思想、作风上存在政治敏锐性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个问题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由于我们反应迟钝、工作滞后、甚至是麻木,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患、带来风险,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拖出来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第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扎不下去。对下面的情况若暗若明,底数不清,执行政策就会受到一些影响或者是大打折扣。这折射出思想、作风上存在群众观念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扎实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第三是改革创新、改进工作不够。“安于现状不敢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造成改革创新、改进工作的自觉性削弱。这折射出思想、作风上存在忧患意识不强,危机感不强的问题。这会造成贻误时机。改革是有时机的,贻误时机会整个影响事业的进度。所以,我们坚持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也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工作切进去,把它做实。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主题党性分析活动,通过“三找四问三比”,认真找标杆、找差距、找原因,问问自己有没有奋发工作的激情、有没有勇于担当的气魄、有没有高效服务的作风、有没有创新干事的本领,把以往成绩作为努力的基础,把现有不足视作进步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比办法、比效率、比落实。这个工作要在本月底结束,我们就是要把创先争优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