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垦“闯三关”
编者按:农垦改革发展,目标向何处去?动力从何处来?广东农垦改革发展、勇于闯关的实践说明,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民生和谐,农垦就能增创新优势,增添新动力,开拓新天地。
改革:井水连接河水
■产业、人才、技术、资本与市场全面接通,发展的活水源源而来,创造力源源而来
在全国各垦区中,它不算大块头,可是,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蛟龙出海”。
在发达的珠三角,它不算富裕户,可是,农场职工富了起来,建起了美好家园。
这是“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之际,记者在广东垦区看到的。2010年,广东农垦实现社会总产值1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3.3%,年均递增18.5%;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9%;职工年收入2.2万多元,五年间年均递增13.2%。
“‘十一五’不容易,雨雪冰冻、洪灾干旱、国际金融危机都凑一块儿了,不过我们还是迎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广东省农垦总局局长、农垦集团董事长赖诗仁,总是不温不火却充满自信。
底气从哪里来?认准了方向,不折腾。
方向是什么?“十五”扭亏脱困的时候我在这里,“十一五”大发展的时候我在这里,“十二五”打造跨国集团我还在这里。不仅我在这里,我们的团队都在这里。
为什么?我们是企业。企业就不会走马灯似的换人,人与战车共进退,就会始终盯着市场、盯着效益。
农垦发展滞后,就是因为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出来的慢了。政企不分、社企不分,铁饭碗、大锅饭,又稠又粘,“放把勺子都搅不动”,怎搞得赢“一池春水”的市场经济呢?1999年,拥有10万职工、近50个农场的广东农垦,经营状况跌入低谷,全省农垦系统亏损3.93亿元。
改革要果断,否则没出路。
集团化。从2000年起,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三个集中:橡胶种植向优势农场集中,种苗培育向繁育中心集中,加工向专业化龙头企业集中。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带来了管理、技术、效益的全面提高。打破了以往几十年按行政区划和以农场为经营主体设置组织结构,重构了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公司,建立了“产业化专业公司+基地(农场)+家庭农场(专业户)”的新模式。
股份化。垦区推行职工入股、大户租赁、联产承包等多种改革形式。湛江垦区面向职工实行剑麻产权转让。投资主体多元化达到了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的。“十二五”时期,广垦将以整合、兼并收购、股改上市等方式,继续“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
产业化。依托垦区40万亩糖蔗、10万亩剑麻、65万亩橡胶、40万亩水果等热作基地,长出一批“集团军”。广垦糖业集团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0%,“十二五”期间将带动农村基地110万亩,目标是年产糖80万吨。丰收公司年深加工菠萝20万吨,带动5000多农户发展菠萝种植。广东农垦在乳品、畜牧、剑麻、松香、农资等传统优势产业都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同时,农场与地方、国有与民营之间的闸门统统打开。湛江垦区与民营企业合作,陆续收购几家地方糖厂。广东农垦的产业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仅丰收糖业公司每年上缴的税收,就超过雷州市财政收入的1/4。
告别封闭运行,告别“井水不犯河水”,广东农垦在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与市场全面接通,发展的活水源源而来,创造力源源而来,财富源源而来。
转型:平台连接跳台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满足于大基地、大生产,还要大企业、大市场,成就“精彩一跳”的,往往是小试管、小模型,是高精尖的技术和理念
从平台走上跳台,腾空,翻转,入水。几秒钟的精彩,既在于长年苦功,也在于转型升级的难度系数。
发展现代农业,农垦拥有很好的平台,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能再满足于大基地、大生产,还要大企业、大市场。成就“精彩一跳”的,往往是那些小试管、小模型,是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和理念。
2008年,年初遭遇冰冻灾害,72%的种苗冻死;秋季又遭遇超强台风,开割的橡胶树100%受伤。垦区产胶能力丧失4/5,经受建垦以来最大重创。然而,两年内,橡胶产量就恢复到灾前的2/3,新植橡胶9万亩。
怎么恢复这么快?茂名垦区,连片的玻璃大棚就是育苗工厂,一个棚一个批次就产28万株。这是世界最先进的繁育体系,比橡胶常规育苗缩短8个月,而且,定植后割胶期提前2年。
近年来,广东农垦投入1个多亿,建起了天然橡胶、南亚热带木本水果、甘蔗、剑麻、水产良种繁育中心。与美国沃尔多公司联合进行原种猪育种,有望打破国内养猪业多年来形成引种—淘汰—再引种的被动局面。
“可控生产”在各个环节推开。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生物防治、循环农业,方兴未艾。
龙头昂起,必须加快实现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
湛江农垦集团总经理蔡泽祺讲了这样一件事:日前,福建一个民营老板要买糖,800万元先汇到账上,后发货。这个人第一次打交道,人都没来过,怎么放心?农垦就是一张名片,就是品牌。
不仅如此,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组织、规模、技术、人才,农垦发展现代农业,有明显的优势。用足长处,广垦橡胶加快在海南、云南开展橡胶的加工生产布局,建立专业销售公司,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构筑物流配送网络。燕塘乳业的奶源基地从珠三角延展到粤东粤西两翼,辐射广西、海南等华南地区。
海外合作,再造农垦。近年来,广东农垦在泰国、马来西亚建立了大型橡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互利共赢,很受欢迎。2010年,广东农垦的主营业务收入,30%是境外实现的。按规划,2015年海外经济份额要占垦区经济总量的50%。
赖诗仁表示,“十二五”时期,既是农垦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黄金机遇期”。广东农垦的目标是,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农业“走出去”发展的跨国经营集团。
新平台上,必须更好、更快、更强。
和谐:家业连接事业
■和谐就是生产力,否则,生活不稳,生产无力,经营无心
“一定看看新农场建设!”“一定看看职工生活的变化!”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社企分离,把生产、经营搞好,把“前线”的仗打好就行,为什么还强调“后方”的事情?
“事业发展必须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和感受”,广东省农垦总局副书记陈少平说:“否则,生活不稳,生产无力,经营无心。”
企业普遍要面对这个问题,农垦企业更有特殊性。
特殊在哪里?比如种橡胶,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苦差事。栽下一棵苗,六七年长成割胶,其间要精心管护。割胶更讲究,割得好,产量高,能割几十年;割不好,伤了树皮,就不产胶,几年就废掉。差别多大!这里有笔大账。因此,这就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而且,割胶最佳时刻是凌晨,蚊虫叮咬,还伤眼睛。如今就业机会这么多,收入、生活不改善,怎能留住人心?
南华农场变了。蓝天白云,椰树婆娑。几年前还是低矮的“营房”式住宅,现在是崭新的楼房、别墅,场部灯光球场、影剧院、银行、百货商场一应俱全。
“实际上,我们早就剥离了行政职能,但企业要讲社会责任。”“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省财政支持6亿元的基础上,广东农垦筹集配套资金,全面实施6.01万户旧房改造项目,30万人受益。“十二五”时期还将新建和改造职工住宅1.6万户。同时,以每年300公里的速度改造农场公路,使垦区农场道路基本硬化。
困扰农垦13万职工多年的社保问题也基本得到保障。垦区退休人员养老金从2006年的人均每月441.3元,提高到近1200元。农垦职工和农垦城镇人员纳入了医疗保险,基本解决了“治病难”问题。职工子弟全部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垦区各级每年筹集4000多万元开展扶贫和困难职工低保工作。
城是便利的城,家是美丽的家。燕子归巢,人才回流。仅两年,湖光农场180名外出求学、就业的子女回来了,前进农场500多名子弟回来了……企业转型升级增添了新生力量。
海鸥农场十五队,甘蔗收割机正在吞吐个不停。作业队的女职工李梅枢用套袖拍着衣服上的尘土说,以前甘蔗收获季节,男女劳力齐上阵,顶着烈日,挥汗如雨,现在收割机代劳了,可是大家还是那个心劲儿。生活越好,条件越好,越热爱这个事业。
事实证明,和谐就是生产力。家业连接事业,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就是垦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