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工程”探索农村医疗人才培养机制
新华社合肥6月23日电 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2010年起联合实施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将连续3年在中西部地区的高等医学校开展免费学生培养。而农村医疗卫生人才总量需求缺口较大的安徽省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扩大高校医学生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出了卫生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提出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
作为安徽医科大学“村医工程”规划负责人之一,江启城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工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但是高层次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缺乏仍然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阻碍之一,人力资源问题制约了安徽省广大农村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
据安徽医科大学统计,2007年,安徽全省有卫生人员21.4万人,全省农村各类卫生人员的平均拥有水平均低于全国以及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安徽省医药卫生人力总量需求为30万人左右,特别是安徽最终将实现全省15870个行政村均建有村规范化卫生室,在农村人口不增加、现有村医不减少的情况下,村级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口有2.9万人。
在稳定和提高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的基础上,安徽省启动大学生村医工程,建立大学生“村医”招募、培养、使用、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体系,力争建立一个“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农村卫生人才的引进机制,并最终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此次“村医工程”无论从人数规模和体系的完整性上来说,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从2010年起,安徽医科大学通过在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募选聘、在现有医学类本科生中分流招募和定向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等3个途径,5年内选聘与分流4000名本科层次大学生村医,10年内定向培养4500名本科层次的大学生村医。
同时,安徽医科大学依托高等医学教育人才优势和附属医院技术优势,在5所本科医学院校建设安徽省大学生村医培训中心,负责学生培养、现有人员学历提升及二甲以上医院村医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工作。按照地理位置分布,依托大学教育基地资源,建设50个左右的安徽省大学生村医培训基地,负责大学生村医和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立对口支持网络,5所本科院校建立对口进行村医在岗技术指导机制,3年一个周期,实施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和导师制,推进技术辐射和业务联合。
为解决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学历水平问题,提升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层次,安徽医科大学从2007年开始启动农村卫生人员中专学历教育,此前未取得中专学历的1.9万名“乡村医生”将接受为期3年的中专学历教育。
安徽医科大学负责“村医工程”规划的教授孙业桓说,安徽医科大学还将发挥技术辐射优势,带动全省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计划建立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分片对口支持的机制,进一步发挥附属医院的技术辐射能力。同时,孙业桓还建议,应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安徽省三甲以上医院成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形成附属医院的整体合力。
孙业桓表示,将大学生招进来并不是万事大吉,解决好待遇问题及并为其后续发展铺路才是保持医疗服务品质和人员队伍稳定性的关键。大学生下到农村以后,要积极解决处理好其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福利要给足给好,做到与正式在岗医务人员同工同酬。同时在一些业务进修机会上也要对其做到一视同仁,要促进其进步。同时,在大学生服务期满后,要尊重其去向,不在其择业自由上制造障碍,要使大学生们乐意来、安心留、欣然去,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在2016年年底,实现村村都有大学生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