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劳务派遣乱象亟待完善立法
时间:2011-12-08 来源: 作者:
据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劳务派遣在部分单位被滥用,派遣工合法权益被损害问题突出。全国劳务派遣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某些行业和单位甚至把劳务派遣作为主要的用工方式。企业之所以对派遣工“情有独钟”,是因为在劳务派遣制度下,劳动力的雇用与使用分离,用工企业使用劳动者却不需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在这种用工模式下,用工企业炒职工的“鱿鱼”成为轻而易举的事,只需一句话即可将职工打发回劳务派遣公司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只是如此一来,用工企业是节约了成本、方便了管理,甩掉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包袱;劳务派遣机构也从中挣到了钱,拿到数额不小的劳务派遣管理费。可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和安全感却受到了严重挑战,职工的权益也受到了严重损害。
劳务派遣制度对职工权益的侵犯,主要体现在劳务派遣制度下,劳务工失去自身发展的空间,成为“劳动工具”,即使他们干得再好、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他们奉献了青春光阴、年龄增长后,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解雇的命运。一些企业在劳务工和正式职工之间差别对待,搞“同工不同酬”,劳务工的待遇远低于正式职工,使劳务工备受歧视。一些劳务工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疾病时,用工单位往往也以没有建立劳动关系,与派遣机构有协议为借口,怠于承担本应承担的责任。
事实上,我国法律对劳务派遣对劳动者的伤害有着清醒的认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就采取了限制和抑制的态度,规定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限定在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上。然而,对何为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的岗位,法律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对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企业缺乏具体而有效的约束措施,再加上法律执行的不力,为劳务派遣被滥用留下了空间。
要想遏制劳务派遣泛滥局面,我们唯有期待于法律的“给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对劳务派遣的“三性”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监督企业依法使用劳务派遣工。只有扎紧制度的“篱笆”,劳务派遣乱象才有可能改变,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可能实现。
更多内容欢迎进入【理论频道】
清华报告:美国领导世界能力下降 吴敬琏:我国市场化改革仍处“进行时” 蒋介石背信弃义地扣押张学良 怎么看宏观政策预调微调? 正确看待南海争端的长期性、复杂性 众说纷纭的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 不能只盯在“税”上,谨防税退费进 “文化低保” 关乎寒门子弟命运 实行省领导县不等于撤销地级市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关键:厘清各种补贴 柳斌杰:文化大发展不是“文化大革命” 校车事故五大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