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苏荣: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时间:2011-12-08 来源:  作者:

  历史和实践雄辩证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有真理,群众中有方略,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力量。只要我们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诚关心群众疾苦,真心拜群众为师,就一定能激发和凝聚群众中蕴藏的强大力量,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不断走向胜利。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寻乌、兴国调查的基础上,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农村调查》等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再次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才是真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比任何政绩都更为重要的硬道理。

  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和实践中,我们的决策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

  2007年底,我到江西工作后,为了尽快了解和把握省情,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在3个月时间里,走遍了全省11个设区市,15个月内走遍了全省99个县(市、区),并且走访了一些省直部门、企事业单位,拜访看望省里的老同志、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向他们虚心讨教。在各地调研和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我对江西省情有两点突出的印象:一个是生态环境好,发展势头喜人;一个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欠发达地位尚未改变。基于此,我突出强调要保持全省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巩固和发展江西已经形成的好势头、好局面、好氛围。同时明确提出,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发展质量。正是因为省委坚持从江西省情出发,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不折腾、不松懈、不停步,才为积极应对之后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赢得了主动,避免了对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冲击和波动。

  如何从欠发达省份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路子,是省委的历史责任,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2008年,省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在全省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省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省情认识,增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由领导和专家组成6个小组,分别就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民营经济等进行专题调研,取得了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推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5日,我又在全国各大网络媒体上发表公开信,向网民征集加快江西发展良策。不到两个月,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同年6月2日,我与28位省内外建言代表和网友面对面交流,在线回答网友提问,吸引了840万网民的关注。广大网民对江西发展关心、关注的炽热情怀,让我深受感动,网民提出的大量意见建议,让我深受启发,其中不少建议进入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面。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大家最为关切的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发展好江西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江西时就明确提出,江西“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2006年温家宝总理也作出重要指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是我到江西工作后一直思考的问题。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流域面积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2%。做好鄱阳湖这篇大文章既关系江西发展全局和长远,也是对国家、对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08年省“两会”召开期间以及省委召开促进江西发展献计献策会上,有多位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建议。受此启发,使我的一些思考更加深入系统,于是我将收集到的多年来关于鄱阳湖区域经济,特别是生态经济的资料以及我的思考给时任省长吴新雄同志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命题和初步构想。新雄同志在江西工作时间比我更长、对省情认识更深刻,他完全赞同我的建议,明确表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全力做好有关工作,争取国家支持。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照搬。为了进一步论证决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完善决策思路,围绕“五河一湖”源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大问题,我先后10次深入鄱阳湖区进行调研。2008年3月27日,到鄱阳湖考察湖区生态状况;4月22日,在湖区与应邀专家和沿湖部分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座谈生态环境保护问题;6月27日,深入湖区调研乡村垃圾处理问题;7月2日和8月4日,两次到鄱阳湖区调研督导生态环境治理……。我同来江西调研论证的国家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认真座谈交流,向他们求教。同时,由省政府负责协调统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三支力量,开展课题研究、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前期论证三个层面的工作;通过国内外招标研究十大课题,形成了400多万字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和“1+18”的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和18个专项规划。随着调研的步步深入,我们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定位和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把握,那就是: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全省上下倍感振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协调共赢这一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已经成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从命题的提出到决策的形成,从规划的制定到方案的实施,凝聚了江西几代人的探索与梦想,凝聚了4400万赣鄱儿女的聪明与智慧。我深深感到,工作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真切的体会,对经济社会运行存在的问题有直接的感受,对未来的发展有深入的思考,深入群众的过程就是我们把握实际的过程,接近真理的过程,每深入群众一步,我们的决策就与科学近一步,离失误远一步。只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和实践之中,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始终拥有一股科学决策的坚实底气。
【1】【2】【3】




更多内容欢迎进入【理论频道】

清华报告:美国领导世界能力下降 吴敬琏:我国市场化改革仍处“进行时” 蒋介石背信弃义地扣押张学良 怎么看宏观政策预调微调? 正确看待南海争端的长期性、复杂性 众说纷纭的戈尔巴乔夫及其改革 不能只盯在“税”上,谨防税退费进 “文化低保” 关乎寒门子弟命运 实行省领导县不等于撤销地级市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关键:厘清各种补贴 柳斌杰:文化大发展不是“文化大革命” 校车事故五大原因分析

ceshi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