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

时间:2011-12-08 来源:  作者: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经过与会代表和主办单位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开得隆重而热烈,即将落下帷幕。这次论坛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不久召开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盛会。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按照惯例,论坛举行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有十篇优秀论文获奖。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当中,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90年”,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并在很多论题上取得了成果,达成了共识。根据各小组会议讨论情况和各小组的总结报告,我概括了五方面成果和共识,供大家参考。

  第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传播、运用、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些伟大成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堪比西方文艺复兴。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经典文本的中国化、话语体系的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国化、内容和形式的中国化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的有一个特别的亮点,就是紧密结合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翻译、传播历史等做了探讨交流。这些都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为了全面而生动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的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中央编译局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这部片子的书和光盘也提交大会代表,有助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第二,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历史。在90年的历史洪流当中,不仅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西方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马克思”这个名字与《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是于1899年传到中国的。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而存在;而真正作为指导思想,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经过90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扎下根来。这个“根”体现在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的层面,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是在文化的层面,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化,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体系,包括中国现代的话语体系、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思想文化体系、大众文化体系等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后,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引领,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命运,而且使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从而使得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次大会的又一个亮点,就是紧密结合中国现代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包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科、普及等进行了探讨交流。这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三,与会学者认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理论。这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保证。二是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断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撑,回答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关切。这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坚持全面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研究和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研究和建设,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家园。这是科学理论不断升华发展的重要内容。四是坚持发挥人民在理论和实践创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话语、新思想、新观点,用以丰富我们的理论。这是理论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五是坚持理论普及,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支柱,推动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这是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六是推动理论走出去,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世界文明不断进步。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的宏大志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所形成的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第四,与会学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特别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紧密相连。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我们党是理论创新事业的领导力量,亿万人民群众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广大理论工作者是战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线的先进部队。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当肩负历史使命,勇当理论创新的先锋队。理论创新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理论创新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包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等。

  只有不断创新理论,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拓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发挥理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五,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普及和对外传播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理论工作者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特别是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理念、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国际看,近些年来西方学者从提出“中国道路”,到提出“中共现象”,表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等,从深层次研究;既要从实践层面研究,也要从理论层面研究,还要从学术层面研究;既要研究资本主义,也要研究社会主义,还要研究二者的关系。要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地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推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做出新贡献。

  本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达成的共识,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的认识,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研究的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和普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有四个特点:

  一是紧扣主题、研讨深入。这次论坛的主题比较集中,大家的论文、发言都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90年”这个主题展开,同志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使大家分享了很多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

  二是视野开阔、学科齐全。这次论坛涉及的学科很多,有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军事学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大家的认识。

  三是参与广泛、人才辈出。这次论坛嘉宾云集、高朋满座,既有我们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前辈,也有很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也有来自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和部队系统的。通过这样的多方面交流更有利于推动我们的研究。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同志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本次会议还为45周岁以下的同志特别设立了“青年优秀论文奖”。不少年轻学者撰写的论文水平很高,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四是讨论热烈、气氛祥和。我们这次会议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会上会下都展开讨论。通过交流加深了认识,增进了友谊,使我们这个会议自始至终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第八届马克思主义论坛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会议还受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积极支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习时报》、《北京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此,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归功于北京大学和光明日报社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以及为会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在此,我谨代表会议主办方,特别是代表中央编译局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大家对中央编译局事业的支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的支持,对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的支持。也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加强我们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增进我们的友谊,为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祝愿大家事业有成,健康幸福!

  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