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 此生留芳——追记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
????2014年8月15日凌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仅45岁。
????8月18日,柴生芳出殡。这一天,男女老少齐聚县城,送别他们的父母官。送别人群中,有县城及近郊的居民,有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山区农民……一个县长的离世为何让他们如此不舍?
????“不像县官,爱和农民交朋友”
????8月15日中午,临洮县辛店镇苟家山村众多村干部、村民等待着县长柴生芳见证即将竣工的村社道路。不料,却等来了噩耗。
????“我当时还想,柴县长是不是骗人呢,咋不来了,没想到人没了。”苟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成武哽咽着说。
????错愕之时,村民苟胜利不愿相信,打了好几个电话,最终从县政府工作人员口中证实了这个噩耗。
????8月18日,为了赶上柴生芳的出殡仪式,苟胜利等6名村民租了一辆面包车,早晨5时摸黑下山,只为见县长最后一面。
????8月18日,洮阳镇村民王会珍没来得及送柴生芳最后一程。22日,她来到柴生芳办公室,只为再看一眼他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
????“我的问题虽没解决,但他还是给了我帮助,是个好人。”王会珍买了一个花圈,送到柴生芳坟前。
????在苟胜利、王会珍等村民眼中,柴生芳不是“县官”,而是他们的好兄弟、好朋友。
????“第一次来我家,就留下了手机号码,说有事可以随时找他。”苟胜利保存的一个小本记录了柴生芳11次走进他家的足迹,以及每次给予的帮助。
????对于王会珍等信访群众,柴生芳的办公室大门一直为他们敞开。
????临洮县副县长郭海莲说,柴生芳有句“口头禅”:不管信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没有理,能不能解决,都要耐心地把他的事听完。
????“博士县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柴生芳:声如洪钟,精力充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爱读书,学识渊博,做起事来严谨踏实,“有博士范儿”。
????柴生芳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两本大部头作品:《邓小平时代》和《论中国》。随手翻开,圈圈点点,书中大量的批注和感悟;29本工作笔记,170多万字,记录下他每一次开会、调研和学习的心得……
????临洮文化资源丰富,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其历史文化遗迹如老子飞升地、战国秦长城起首等星罗棋布。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未得到系统整合和挖掘。柴生芳的到来,打破了临洮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2013年12月,柴生芳担任临洮县长。工作笔记里,柴生芳写下期盼:“文化会改变临洮。”
????为此,他四处奔波,去省里市里推介宣传、争取项目,请教专业人士,指导编写规划。最终,饱含他心血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修成正果”,获得国家批复立项。如今,围绕着文化产业,临洮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将迸发。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临洮全县54万人中有11万余人是贫困人口。身为县长,柴生芳心急如焚。深知扶贫不能撒胡椒面,他定下“精准扶贫”的思路。
????县政府办公楼会议室里,两幅挂在墙上的彩色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地图上,每个村对应一个图标——洋芋、白菜、鸡、牛……323个村子,细分为125个产业示范村,130个产业潜力村,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余下村落分步推进。
????离世前一天,8月14日,柴生芳马不停蹄地工作了17.5个小时。当晚,他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6个小时里,共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政府工作,大多数涉及扶贫的民生范畴。
????“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
????“只有走进老百姓心坎里,才知道他们最需要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龙小林告诉记者,柴生芳常这样提醒他们。
????担任县长伊始,柴生芳就表示:“要走遍全县323个行政村。”
????于是,柴生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来到苟家山村的政府县长。
????苟家山村海拔2600多米,山路崎岖,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冰雪覆盖,与外界几乎隔绝,农民世代挣扎在贫困之中。
????交通不便、没有卫生室、学校快成了危房……面对村民的迫切期盼,柴生芳记在心里,逐一落实。
????“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柴生芳挥笔誓言,力透纸背。
????在临洮任职3年,柴生芳的足迹踏遍全县323个行政村的281个村。去过的村庄,他会记下名字,用笔在白纸上标出位置,然后一个个连接起来,绘制成简易地图。对每个村的地理位置、村情村况,他都能如数家珍。
????对于很多深处大山的百姓来说,“要想富,先修路”。为此,柴生芳先后6次赴京汇报衔接,使临洮成为国家“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总和。
????“像他这么干,能不累吗?”临洮县委书记石琳欷歔不已,柴生芳所患睡眠重度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基础性疾病,“但凡有足够休息,不至于命都没了。”
????8月15日,石琳匆忙赶到柴生芳办公室,眼前的场景令他心酸不已。柴生芳和衣躺在小床上,双眼紧闭,半条腿悬空,手拉着被子的一角盖在腹部,床头边桌子上还放着一片只啃了一口的萝卜。
????这一刻,红色的书签停留在《论中国》第231页;几张已标明村落位置的手绘地图,还未连点成线;第29本工作日记,定格在2014年8月14日……睡梦中,柴生芳的生命停留在盛年的45岁。
????百姓谁不爱好官
????8月15日,甘肃省临洮县年仅45岁的县长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随着他的事迹越来越多地被人知晓,人们被这位一心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县长感动,同时呼唤更多柴生芳这样的好县长。
????他是一个把百姓放在心里的好县长。柴生芳身上没有什么“当官做老爷”的心态,却与农民、普通群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面对信访群众,他不消极躲避、搪塞敷衍,而是让自己办公室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将心比心,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他广交农民朋友,田间地头、嘘寒问暖,农户家中、促膝长谈,全县最偏僻的村子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是一个务实肯干的好县长。柴生芳从不热衷上马什么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在他的治下,看不到高大光鲜的大项目,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迹”。但他用点点滴滴的踏实工作,诠释着执政为民的朴实政绩观。他几乎走遍全县323个行政村,采用“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争取资金把水泥路修到每一个村子,改建学校、新建卫生室,每一项工作都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
????柴生芳从不唱什么高调,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也不在文山会海里打转转,而是让自己的腿脚粘上了乡间的泥土,让自己的双手感受到百姓心窝的温度。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县长。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吃剩下的半块葱油饼,从来都是留着。衣服总是老三件,领子袖口破了,缝补一下继续穿。下乡调研,总是自备干粮,实在拗不过农民热情,也必定“支付饭钱”。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打心眼里敬重柴生芳这样的县长。清廉,是他为官的底线。于细微处见精神,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的自觉要求。“升官发财,莫入此门”,笔记本里,柴生芳的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警戒,也是对许多官员的警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柴生芳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照出的是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县长形象;镜子外面,应该脸红的是许多需要“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基层干部。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群众爱戴柴生芳这样的好县长,群众呼唤更多柴生芳这样的好县长。“心里要有百姓,责任责任责任”,柴生芳笔记里的这两行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体现的是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数千百姓自发长街送别,足见他在百姓心里的分量。真正把百姓放在心里的人,百姓也将永远感谢他、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