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合肥市2003-2007年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关于《合肥市2003-2007年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执行。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合肥市2003-2007年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 (市农业委员会 二○○四年六月)
为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区域优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方向,全面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实施《安徽省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立足于资源和区域优势,以建设规模化、专业化商品蔬菜基地为突破口,狠抓蔬菜市场建设,加大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蔬菜产业取得较大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况
合肥市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44万公顷,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万人,市区人口约160万人。合肥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无霜期220天,温光资源丰富,土壤以黄棕壤等为主,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蔬菜生产,南淝河、店埠河、上派河等大小河流穿境而过,塘坝库渠星罗棋布,灌溉条件较好。
2002年,全市蔬菜生产基地面积为32万亩,初步形成有本地域特色的瓜菜基地,其布局主要为:合淮、合安、合蚌、合宁,朱双公路两侧的瓜菜产业带;水湖、张祠、徐庙、罗塘等乡镇的连片特色草莓基地;长乐、义城、丰乐等沿巢湖的10个乡镇蔬菜产业片;大圩、磨店、骆岗、常青、三十岗的城郊型精细、速生蔬菜基地,这些基地已具备辐射、带动全市蔬菜基地进一步扩大发展的能力。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有规模、有特色、有优势的长丰草莓,张祠西葫芦,大圩葡萄,三十头西瓜,陶楼甘蓝,经济开发区的甜玉米、青豆、荷兰豆等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我市还配套完善了周谷堆蔬菜瓜果批发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专业交易市场,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蔬菜产业存在问题
1、蔬菜栽培面积与蔬菜产业的发展有差距 我省蔬菜面积与周围省份相比最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蔬菜栽培面积比例约为8∶1,是山东省的三分之一,是江苏、河南省的二分之一,而我市的比例约为10:1。由于蔬菜面积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要求。
蔬菜产业发展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市市区常年蔬菜需求量约5.5亿公斤,而本地产的蔬菜约占需求量的40%,其中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按我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要求,到2010年市区将达到300万人口,如果将本地产的蔬菜提高到需求量的80%,蔬菜面积要再增加24万亩。
2、蔬菜加工企业不够强
我市蔬菜销售多为没有进行的加工“原”字号产品,没有延伸增值,生产效益较低。
3、蔬菜生产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比重不足20%,我市的比例约18%,有些蔬菜产品仍有污染。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蔬菜产业的发展政策不配套,优惠政策、资金扶持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总体目标
2007年,实现新增蔬菜基地50万亩,总面积达到82万亩;无公害蔬菜比例提高到90%,确保蔬菜产品市场畅通;蔬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10%,培育1-2个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新带动农户10万户;引进国内外名优品种50个以上,主栽品种(如茄果类、瓜类)更新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化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政策保障、工作指导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市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四、规划布局
(一)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
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的方法,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
1、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
每年增加4万亩,共计16万亩。重点规划在肥西、肥东、长丰等反季节蔬菜生产基础条件好的区域。 具体为:肥西县在合安、六安、三上公路两侧的10个乡镇建设5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农业设施栽培示范片10处,其中官亭、花岗、严店三处的示范片面积要求达到或超过100亩。肥东县重点在合蚌、店白、合浦路的沿线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带。长丰县重点在朱双公路、合淮路沿线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带。包河区大圩乡、瑶海区磨店乡、庐阳区三十岗乡、蜀山区井岗镇等地建设设施农业项目。
2、城郊型精细无公害蔬菜基地
每年增加5万亩,共计20万亩。重点规划在靠近城区、交通方便、有良好蔬菜生产条件的区域。
具体为:逐年规划建设和完善大圩菜果基地、大杨店瓜菜基地、三十岗瓜菜基地、磨店蔬菜基地、烟墩菜果基地,长丰县下塘、吴山、张祠、徐庙、罗塘等地的无公害草莓蔬菜基地,肥东县八斗等乡镇无公害农产品(果菜)基地,包河区义城、义兴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等。
3、出口加工无公害蔬菜基地
每年增加2万亩,共计8万亩,重点规划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
具体为:逐年规划建设陶楼、陶西的无公害甘蓝蔬菜基地等。
4、食用菌基地
每年增加0.5万亩,共计2万亩,重点规划靠近城区、交通方便、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
具体为:逐年规划建设和完善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基地、蜀山区食用菌基地、包河区食用菌基地等。
(二)建设和完善蔬菜批发市场
1、周谷堆蔬菜瓜果批发市场
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周谷堆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的软件和硬件,2007年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蔬菜批发市场,在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
2、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在10万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建设一个蔬菜批发市场,2007年全市增建3-4个产地蔬菜批发市场。
具体为:逐年规划建设肥东县长乐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河区大圩农产品批发市场、长丰县张祠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三)扶持蔬菜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1-2个产值在亿元以上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
具体为:对现有初具规模的合肥顶绿公司、周谷堆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合肥兴忠蔬菜有限公司、合肥老马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天都灵芝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择优进行重点扶持。
(四)扶持蔬菜行业协会
2007年,组建和完善市级蔬菜协会以及县、区、重点镇各级蔬菜协会,培育30个经营额500万元以上的农民蔬菜经纪人或产销合作组织,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具体为:逐年建设和完善现有长丰县草莓协会、张祠乡蔬菜协会、解集乡蔬菜产业化协会、八斗镇无籽西瓜协会、烟墩乡瓜菜技术协会、三十岗乡瓜菜技术协会、左店乡萝卜生产技术协会等,积累经验逐年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稳步实施
各级政府和蔬菜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划,指导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龙头、大服务”的总体要求,分解落实各年度蔬菜产业化发展目标任务,分步实施。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稳步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化进程。
(二)健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产地的环境标准、产品加工包装标准、产品运输储藏(保鲜)标准、检验检测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加快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认证认可产品标识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
(三)强化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各地要在落实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蔬菜规模化种植、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市、县要加大对蔬菜产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规模化基地开发和良种引进繁殖,逐步建设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开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蔬菜产业化开发。
(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切实加强对蔬菜科技的投入,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做好反季节棚室蔬菜增效技术、净菜真空包装运销、无公害蔬菜除污染技术等相关课题攻关。每年聘请20-30名蔬菜专家与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同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步伐。
(五)建立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计划、“跨世纪培训”工程,开展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提高龙头企业家和农民的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农户、龙头企业兴办为农民服务的蔬菜产业化专业性服务组织。要利用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菜篮子工程信息网,加大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传递和发布,为农户调整农业结构、为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六)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对蔬菜产业化工作领导,成立蔬菜产业化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蔬菜主产县(区)应设立工作机构;计划、财政部门要将蔬菜产业化项目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工商、税务、卫生、质量技术监督要为蔬菜产业做好服务;金融部门要增加金融资金对蔬菜产业的支持;蔬菜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搞好蔬菜生产管理,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督,确保蔬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