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委、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大力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为更好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依据《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首都信息化十五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原则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郊区信息化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强调,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首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为先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市有关部门和郊区各区县不断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郊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逐步推进,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民远程教育、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郊区农村疫病防控信息系统建设,有效促进了郊区信息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北京郊区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区、国内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郊区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必须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快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时俱进,稳步、积极、有效地推进郊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郊区信息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最出色奥运会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郊区政务、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为郊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
北京郊区信息化的近期建设目标是:到2005年,基本建成覆盖郊区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设备拥有率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郊区政务、农业、工业、教育、旅游、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郊区的组织和个人能够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享受到准确、及时、全面、方便的信息服务。
郊区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
(一)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不断完善郊区信息网络
根据首都信息化的统筹安排和统一部署,综合利用光纤宽带网络、卫星传输网络、电视电话网络的优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本覆盖全郊区的信息网络体系,纵向保持市、区县、乡镇、村之间畅通的信息传输,横向保持市级相关单位、郊区区县政府各部门、乡镇政府与镇域各单位之间畅通的信息联系。到2005年,力争50%以上的乡镇政府机关能够普及局域网应用,郊区农村宽带信息网络接入能力力争达到50%以上,郊区大部分组织和个人能够享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郊区信息化的服务质量、覆盖区域和受益比例。
(二)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规划安排,结合北京郊区的工作实际,在摸清市场需求和郊区农业资源状况、建立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探索通过信息流引导物流的有效实现途径。到2005年,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上网发布和查询信息的比例争取达到70%以上,其中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普及信息化应用。经过认定的郊区民俗旅游专业村和接待户要普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民俗旅游的深入发展;所有乡镇都应积极利用远程网络系统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相关的培训活动。
(三)大力促进郊区企业信息化进程
积极探索符合郊区实际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郊区企业要通过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到2005年,郊区重点工商企业宽带信息网络接入能力争取达到75%,市级和区县级工业园区要普及宽带信息网络接入,争取有75%以上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开展营销活动,大部分郊区投资招商项目发布和商务洽谈能够通过网络进行。
(四)全面推进卫星城和中心镇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网络作为卫星城和中心镇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与电视、电话等通讯设施统筹安排。完善并推广卫星城和中心镇社区服务、居民社会保障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到2005年,80%以上的卫星城和中心镇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社会经济管理活动。
(五)大力普及和提高郊区信息化应用水平
稳步推进郊区教育、卫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郊区干部和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到2005年,郊区县政府、乡镇政府和各单位50岁以下工作人员都应当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逐步普及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展行政事务和经济管理,郊区的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郊区农民电话主线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农户计算机普及率争取达到30%以上。
(六)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
积极探索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和RS遥感)空间信息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北京郊区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发全面、准确、动态反映郊区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源,郊区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存储电子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据库化,综合体现决策支持、协同办公、远程服务等功能,全面支持郊区政务、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三、建设原则
遵循“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方针,在首都信息化全局中搞好郊区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发展经济、服务农民的原则
郊区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和最根本的任务,是为富裕农民服务、为促进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服务。大力推进郊区信息化建设,必须把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
(二)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郊区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相互联系和协调,力求避免重复和分散建设。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与整个郊区信息化规划相适应,要围绕郊区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逐步形成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
(三)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
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并主动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实行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以保证郊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充分发挥企业、个人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大型专业公司和市场中介机构的优势,采用股份制、会员制、联合共建等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经营模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促进郊区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坚持整合资源、完善系统的原则
按照统筹协调、突出特点、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和开发,不断充实和增加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要在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信息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使更多的专业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2004—2005年的主要任务
2004—2005年,郊区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很多涉及政务、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将开始建设。其中,需要由政府给予支持的重点任务包括搭建一个郊区综合信息平台、开发运行三个专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六个系统,简称“郊区信息化136工程”。具体是:
(一)建设郊区综合信息平台,开辟政府部门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网上交互通道
根据2003年北京市郊区工作会议精神,将市农委在《首都之窗》上的因特网网站,进一步明确定位为北京郊区综合信息平台,继续由市级涉农相关单位、郊区各区县政府共同建设,形成内容丰富、访问快捷、使用方便的信息资源利用中心和交换枢纽,综合体现政府与农民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交互信息发布和服务功能。真正做到通过网络及时传达中央精神,实现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组织协调、综合服务职能,反映郊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为各界重点是为郊区企业和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权威渠道和网上窗口。
(二)搭建三个专业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网络为促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以及郊区综合信息平台的网络条件和硬软件基础,搭建三个专业信息平台。
1、北京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
按照政府支持、会员制运行、农商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由农、商等相关部门共同建设运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综合体现动态反映郊区优化作物布局、城乡农产品市场行情、最新农业科技、网上农业开发项目招商、网上农产品洽谈和交易等主要功能,通过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行,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实现途径,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2、北京郊区民俗旅游信息平台
根据2003年北京市郊区工作会议提出的“规范发展民俗家庭旅游”的要求,建设运行既具有行业特点又具有鲜明民间特色的郊区民俗旅游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网络为促进郊区民俗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充分体现郊区作为城区旅游休闲胜地、战略发展空间的功能。
3、北京郊区投资信息平台
建设运行主要为郊区中小企业服务的、具有多功能的网上招商引资窗口。通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提升郊区二三产业总量服务,为实现郊区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为加速推进郊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服务。
(三)建设和完善六个纵向信息化应用系统,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增强信息化对郊区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对目前正在郊区农村推广使用的相关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整合,特别是在基层乡镇和村,应该统筹考虑、统一建设。与此同时,根据宏观调控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相应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并按照人机协调、职责明确的原则,由各相关的业务负责部门具体组织应用,信息化工作部门提供技术手段、技术条件和技术服务。
1、北京郊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
在已经开发应用村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完成乡镇、区县和市级的数据汇总与管理功能。土地、人口和经营管理等各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需要,统筹协调,共同运行具有功能先进、内容准确、方便及时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
根据郊区实际拓展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近期要根据市政府对山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的安排,开发建立《北京市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管理信息系统》,将山区险村险户搬迁工作及进程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2、北京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继续采取计算机网络系统与电视、电话、广播、简报、公告栏相结合的方式,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对象群体,尤其是在基层乡镇、村,要保证服务场所、服务设备和服务经费,调配服务人员,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的质量,提升为富裕农民、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效果。
3、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不断完善北京郊区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将系统终端节点延伸到郊区的所有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要在通过这个系统成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远程教育、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远程普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该系统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功能,将农村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的建设知识培训、农村医疗卫生知识培训普及、农村妇女相关培训活动、企业职工培训教育等纳入到该系统中来,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4、郊区农村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在已经建设运行的全市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视频会议的服务功能。根据调控农村经济、统筹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已有的网络之上,形成满足郊区工作需要的应用系统。
5、郊区经济运行跟踪监测系统
以统计部门规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专业主管单位的业务需求为目标,建立科学、简明、快速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依托信息网络,形成反映及时、定性准确的郊区经济运行情况跟踪监测系统,满足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宏观调控郊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6、郊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在郊区农村疫病防控信息系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基础上,建立郊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传报信息系统,将在郊区多发易发的泥石流、洪水、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情况,郊区动物疫情,以及郊区山场、森林防火等情况,通过网络及时向上级反映,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尽早发现灾情、尽早采取措施控制灾害损失。
五、保障措施
(一)继续完善郊区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和统一部署下,建立由市农委、市信息办牵头,协同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有关涉农工作机构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县的郊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同时兼具组织领导、科研攻关、教学培训和具体实施的职能。市政府相关部门各确定一名主管领导负责郊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明确主管处室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事宜。
郊区各区县政府应该按照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形成并完善本区县的信息化组织协调机制,将“五个一”(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明确一位主管领导、确定一个主管机构、成立一个综合信息中心、搭建一个综合信息平台)的要求落到实处,并定期召开本区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确定并统筹协调本区县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方针。
(二)有效增加郊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首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有计划地加大与郊区信息化相关的资金投入。市有关部门应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基本建设、财政支农等专项资金对郊区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各郊区县应当加大力度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的维护、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培训和专项补助等。
有关部门应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国家对北京郊区信息化的试点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
强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投资,鼓励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
(三)分步实施、梯次推进郊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牵涉行业广、涉及部门多、基础性很强的长期任务。市级涉农相关单位、各郊区县在实际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总体发展目标,确立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化建设,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做法。
(四)加强郊区信息化知识普及与人才培训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是技术集成和知识集成的结合,需要大批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专门人才。为保证郊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关部门适时启动郊区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在普遍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
(五)加强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郊区信息化建设软课题调研,研究制定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职责落实到位,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