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西北地区旱地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时间:2010-05-11 来源:  作者: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北地区旱地春小麦公顷产量2250~3750 kg(亩产150~250 kg)的基础条件、产量构成和生产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西北地区旱地春小麦种植区域。

 

2  引用标准

 

    GB 4404  粮食种子

 

3  基础条件

 

3.1  土壤条件

 

    有机质含量0.5 %~0.8%,全氮大于0.06%,速效氮10~15 mg/kg。速效磷5~15 mg/kg,速效钾40 ~60mg/kg。

 

3.2  气象条件

 

3.2.1  光照

 

春小麦生长季总辐射量272.0~313.0kJ/cm2,日照950~1300h。

 

3.2.2  温度

 

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活动积温1685~1850℃。

 

3.2.3  降水

 

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水400~600mm,降水330~650mm。

 

4  产量指标及构成

 

4.1  产量指标

 

公顷产量2250~3750kg(亩产150~250kg)。

 

4.2  产量构成

 

    公顷产量375~525万个(每亩25~35万个),穗粒数20~30粒,千粒重30~45g。

 

5  生产技术规程

 

5.1  播前准备

 

5.1.1  小麦前茬。选择歇地、豆茬、油菜茬最好,洋芋、青稞次之,尽量避免重茬。

 

5.1.2  耕作保墒

 

5.1.2.1  浅耕灭茬,前作收获后,要尽早浅耕灭茬,深度10~15cm。野燕麦危害严重地区,每公顷用燕麦畏2250~3000g(每亩150~200g),播前浅翻入耕层10 cm以下。

 

5.1.2.2  深耕,伏天进行,深度25~30cm,耕后应立垄晒土,接纳雨水,若遇到当年伏旱,耕后应及时耙耱收墒,必要时进行镇压,碎土保墒,高寒阴湿区在深耕后,立垄晒土。冬末春初土壤表层干燥,用石滚镇压破除板结,提墒保墒。

 

5.1.2.3  防治地下害虫

 

    有地下害虫的地块,每公顷用50%对硫磷乳油3000 g(每亩200 g)加水300 g(每亩20 kg)拌麦种3000 kg(每亩200 kg),个别地下害虫严种地块,每公顷用百分之三的呋喃丹22.5 kg(每亩1.5 kg)或辛硫酸粉剂15 kg(每亩1 kg),兑细土或细沙375~450kg(每亩25~30kg),结合浅耕施入。

 

5.1.3  品种选择

 

    选用经过审定,适应当地自然和生产条件。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强,抗病、早熟、稳产、高产、品质好,茎秆细而坚韧,穗叶距大,叶片上举,穗形中等,根系发达,吸收力强的品种,质量必须符合GB 4404要求。

 

5.1.3.2  晒种,播前选晴天晒种2~3d。

 

5.2  施肥

 

5.2.1  底肥

 

    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7500~45000kg(每亩2500~3000kg),三分之二随秋耕翻入土壤,三分之一浅耕溜施。

 

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是,每公顷22500~30000kg(每亩1500~2000kg)农家肥与82.5 kg(每亩5.5 kg)五氧化二磷混合耕翻施入,15000~22500kg(每亩1000~1500kg)农肥与30kg(每亩2kg)五氧化二磷及30~37.5kg(每亩2~2.5kg)纯氮浅耕入土。

 

5.2.2  种肥

 

    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15~22.5kg(每亩1~1.5 kg),纯氮7.5~15 kg(每亩0.5~1kg),表层5~7cm土层,田间持水量低于50%时不宜用氮素化肥作种肥。

 

5.3  播种

 

5.3.1  播种期

 

    适期早播,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表层解冻至5~6 cm即可播种。干旱区一般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阴湿区一般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

 

5.3.2  播种量

 

     田间出苗率按75%计算,公顷保苗300~525万株(每亩20~35万株),公顷播量405~705万粒(每亩27~47万粒)。千粒重30g时,公顷播量121.5~211.5 kg(每亩8.1~14.1 kg)。千粒重45g时,公顷播量183~318 kg(每亩12.2~21.2 kg)。

 

5.3.3  播种深度,阴湿区方法3~5cm,干旱区5~7cm。

 

5.3.4  播种方法,采用机播、耧播和犁开沟溜种,行距15~20cm,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重播和漏播。

 

5.3.5  保墒

 

    干旱地区和干旱年份,播后应及时镇压保墒,阴湿区不宜镇压。

 

5.4  田间管理

 

5.4.1  前期管理

 

    出苗前若遇到雨雪,要及时轻耙,三叶期中耕除草,后及时中耕松土保墒。

 

5.4.2  中期管理

 

    阴湿区对二、三类麦田,在小麦拨节期,利用阴雨天每公顷追施硝酸铵112.5~150 kg(每亩7.5~10 kg)。对苗期生长过旺的田块,在拔节初期每公顷用矮壮素2250~3000 kg(每亩150~200 g),兑水600~750 kg(每亩40~50 kg),叶面喷洒或撒草木灰或炕灰1500 kg(每亩100 kg),防止倒伏。

 

5.4.3  后期管理

 

    后期要及时拨除田间杂草,对吸浆虫,在成虫期每公顷用5%辛硫磷乳油750~1125 mL(每亩50~75 mL)或50%敌敌畏1500 mL(每亩100 mL),加水750 kg(每亩50 kg )喷雾防治。大麦水蝇于卵孵化20%~40%时,每公顷用90%敌百虫1125 g(每亩75 g )或40 %的乐果乳剂1125 mL(每亩75 mL),兑水750kg(每亩50kg),喷雾防治,粘虫在幼虫三令前,用5%辛硫磷1125~1500 mL(每亩75~100 mL)或2.5%溴氰菊脂300~450 mL(每亩20~30 mL),加水750~1125 kg(每亩50~75 kg)喷雾防治,若锈病及白粉病发生,每公顷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250g(每亩100~150g)加水450~600kg(每亩30~40kg)于早晨或黄昏喷雾防治。麦蚜每公顷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1125 kg(每亩液75 kg)喷雾防治。

 

5.5  收获

 

    植株变黄,茎节处微带黄绿色,茎秆有弹性,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即可收获。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