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西北地区水地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西北地区水地春小麦公顷产量4500~6000 kg(亩产300~400 kg)的基础条件、产量构成和生产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陕、甘、宁、青、新等省区灌溉春小麦种植区域。
2 引用标准
GB 4404 粮食种子
3 基础条件
3.1 土壤条件
土壤含有机质0.9 %~1.5%,全氮0.05%~0.15 %,碱解氮56.5~68 mg/kg。速效磷10~25 mg/kg,速效钾90 mg/kg以上,质地良好,灌排方便,含盐量低于0.21%。
3.2 气象条件
3.2.1 光照
春小麦生长季太阳总辐射量272.0~313.0kJ/cm2,日照950~1300h。
3.2.2 温度
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活动积温1685~1850℃。
3.2.3 降水
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水450~650mm。
4 产量指标及构成
4.1 产量指标
公顷产量4500~6000kg(亩产300~400kg)。
4.2 产量构成
本区春小麦以主穗为主,力争早蘖成穗。平原灌区每公顷穗数525~600万个(每亩35~40万个),每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40~45g。冷凉灌区每公顷穗数600~675万个(每亩40~45万个),每穗粒数25~35粒,千粒重45~55g。
5 生产技术规程
5.1 土地选择
选择土壤质地良好,含盐量低于0.21%、灌排方便。前茬最好为豆科作物或中耕作物。并建立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
5.2 整地与施肥
5.2.1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2~3年深耕一次,深度20~25cm有冬灌习惯的地区,在封冻前进行冬灌。冬春季应耕耱保墒,达到地平、土松、上虚下实。播种前耕层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5%~80%。
5.2.2 施肥
每公顷施腐熟农家肥75000~90000kg(每亩5000~6000 kg),在年前秋耕施入,化肥每公顷施纯氮150~225 kg(每亩10~15kg),磷(P2O5)90~120 kg(每亩6~12 kg),以氮肥60%~65% kg做底肥,35%~40%做种肥和追肥,磷肥80%做底肥,20%做种肥。野燕麦危害较重的地区,每公顷用40%燕麦畏3000g(每亩200g)兑细沙土375~600 kg(每亩25~40 kg)充分混匀随秋耕翻入12cm土层。
5.3 品种选择
选用经过审定并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中矮秆,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早、中熟灌浆快而千粒重大的品种。种子质量必须符合GB 4404的标准。
5.4 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做好种子药剂处理。
5.5 播种
5.5.1 播种期
气温稳定通过1℃。土壤表层解冻5~7cm时,即可播种。平原灌区一般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冷凉灌区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
5.5.2 播种量
播种量以每公顷保苗450~525万株(每亩30~35万株),田间出苗率80%计算,每公顷播种600~750万粒(每亩40~50万粒),千粒重40g,每公顷播种量240~300kg(每亩16~20 kg);千粒重50 g,公顷播种量300~375 kg(每亩20~25 kg)。
5.5.3 播种方法
等行距条播,行距15cm,宽窄行播种时,宽行18~20 cm,窄行6~8 cm。
5.5.4 施用种肥
每公顷施磷(P2O5)30 kg(每亩2.0 kg)、纯氮15 kg(每亩1.0 kg)
5.5.5 播种质量
按粒称量播种,下籽均匀,一般深度为3~5 cm,做到播深一致,行直不重播、漏播、覆土均匀,播后耱地保墒。
5.6 田间管理
5.6.1 前期管理
出苗前若遇到雨雪,天晴后应及时耙地,破除板结。
5.6.2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要突出一个“早”字,即早灌水、早追肥、以水调肥、以早管促早发、培育壮苗。
5.6.2.1 松土保墒
灌头水前,视情况,进行中耕松土。
5.6.2.2 灌水
在三叶至四叶期灌头水,采用畦灌,灌水量每公顷1050~1350m3(每亩70~90m3)。
5.6.2.3 追肥
结合灌头水,每公顷追施纯氮37.5~67.5kg(每亩2.5~4.5kg)。
5.6.2.4 除草
人工与化学方法相结合。阔叶杂草,每公顷用2,4D-丁酯375mL(每亩25 mL)兑水600~750 kg(每亩40~50kg),在麦苗4~5叶期叶面喷雾。野燕麦3~4叶期,结合小麦灌头水,每公顷用40%野燕枯3000~3750 mL(每亩200~250 mL),兑水675~750 kg(每亩45~50 kg)叶面喷雾。
5.6.3 中期管理
主要是合理调节水肥,促控结合。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使群体大而不密,个体壮而不旺,促壮秆大穗,为粒多粒重奠定基础。
5.6.3.1 灌水补肥
拔节孕穗期应根据苗情、墒情和地力适时灌好拔节水和孕穗水,每次每公顷灌水量900~1200 m3(每亩60~80 m3)。长势偏弱的麦田,提早灌拔节水,每公顷补追纯氮30 kg(每亩2 kg),长势偏旺的麦田或雨水过多的年份,应适当推迟灌水时间。
5.6.3.2 防治虫害
根据虫情预测预报,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防治。每公顷用40%乐果乳剂750 mL(每亩50 mL),兑水600~750 kg(每亩40~50 kg)或速灭杀丁60~90 mL(每亩4~6 mL)兑水600~750 kg(每亩40~50 kg)进行田间喷雾。
5.6.3.3 防止倒伏
对群体过大,生长过旺的麦田和中、高秆品种,拔节期每公顷用50%的矮壮素2250 mL(每亩150 mL)兑水750~975 kg(每亩50~60 kg)喷雾。
5.6.3.4 除草
及时拔净株间大株杂草。
5.6.4 后期管理
主攻目标是防早衰、增粒重、防治病虫灾害。
5.6.4.1 灌水
抽穗后灌好灌浆水、麦黄水,每次每公顷灌水量900~1050m3(每亩60~70m3),采用大水快灌的方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使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75%。
5.6.4.2 叶面喷肥
抽穗前和开花后各喷一次。每次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1500~2250g(每亩100~150g),加尿素3000~3750g(每亩200~250g),兑水675~750kg(每亩45~50kg)喷雾。
5.6.4.3 防干热风
在灌浆初期,有干热风危害的地区,可采取灌水和叶面喷施抗旱剂一号每公顷600~750g(每亩40~50g),兑水150~225g(每亩10~15kg)叶面喷雾。
5.6.4.4 防治病害
田间发现锈病、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病中心,及时喷药防治,一般每公顷25%粉锈宁525 g(每亩35g),兑水750 g(每亩50kg)叶面喷雾。
5.7 收获
植株变黄,茎节处微带黄绿色,茎秆有弹性,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色泽,即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