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民:从落后小屯到“乡村都市”
时间:2010-08-16 来源: 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四平红嘴集团总裁卢志民在“2010发展中国论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专题上作《从落后小屯到“乡村都市” 》主题演讲。
我们红嘴集团位于四平市区西北角,原来是条子河公社红嘴大队第二生产小队,1979年起步办工业,1984年成立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1994年组建红嘴集团总公司。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加工业的历史性转变;农村——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原始村落向文明开放的城市化社区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实现了由以农为业的劳动者向以工为主的当代产业工人、现代企业管理者和城市市民的历史性转变。昔日贫穷脏乱的农村小屯,变成了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乡村都市”。
回顾红嘴的城镇化过程,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发展经济强其骨——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实现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加工业的历史性转变
红嘴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原来只是个750口人、800亩耕地的小屯,既不沿江也不靠海,没有任何特殊的资源和发展优势。但是,我们认定了无工不富这个道理,从副业起步,到工业发家,兴工致富的信念从未改变;从大办工业到办大工业,发展工业的步伐从未停止,在黑土地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1978年,我们开始沙里淘金兴办翻砂厂,当年获利7.2万元,淘到了第一桶金,迈出了兴办工业的第一步。接着,又相继建起了机砖厂和砖机制造厂。到1980年底,农工副业总收入75.6万元,实现利税30万元,人均收入510元,跨入了全省农村的先进行业。这是靠种植业根本无法实现的。随着全国乡镇企业蓬勃兴起,特别是南方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办工业的方向。1984年到1990年,一年一个新项目,年年都有新发展,先后创办了轧钢厂、轧钢机制造厂、啤酒厂、禽畜总场等七户企业,企业规模迈上一个新台阶。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我们适时提出“组建大集团、培育大公司、主攻大项目、进军大市场”的发展战略,由大办工业转向办大工业。到2002年,具有 30万吨炼钢、30万吨轧钢、30万吨啤酒、10万吨饮料的生产能力的一批企业相继建成并持续发展壮大。1984年5月15日,经四平市委、市政府批准,红嘴二队撤销生产队建制,成立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冲破了沿袭多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管理体制,打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经济格局,成为吉林省第一家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民经济联合体。2000年12月16日,有着22年历史的红嘴农业队正式解散,标志着红嘴全面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总体来看,在持续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机遇,凭借先入优势,开始大办工业,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二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改革、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利用机制优势和前期积累,开始由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转移,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越来越强;三是进入新世纪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后,我们又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强农惠农等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开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住了三大机遇,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跃上了三个大的台阶:1991年产值超1亿元,纳税超1000万元;1997年产值超10亿元,纳税超6000万元;2008年产值超100亿元,纳税超过5亿元。
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上缴国家税费5.8亿元,集团总资产达80亿元,固定资产净值达48亿元。啤酒、酒精、饮料、钢铁、油脂、印刷、水泥等骨干企业,具有相当的行业优势和规模优势,集团居中国最大企业集团356位、中国500强企业433位。目前,在集团员工中,当地和周边农民占41.5%,城市下岗职工及待业人员占30.8%,大中专毕业生及复员专业军人27.7%。红嘴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解决城市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嘴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生产发展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真正把经济搞上去,城镇化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较大突破。
回良玉在江苏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乡镇企业积累资金,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乡镇企业进行支撑,小城镇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乡镇企业作载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是一种空想。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火车头’,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我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