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群众信访

一切为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宁德20多年坚持“四下基层”的执政实践和经验启示

时间:2013-02-26 来源:  作者:

  “四下基层”,源于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宁德的探索和实践。历经20多年,从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逐渐延伸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很好地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作风、为民办事,取得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双重成果。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亲切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代表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提倡接访群众、下访群众,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认真细致做群众工作,主动融入群众“接地气”,善于运用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对话的方式做群众工作,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对各级领导干部明确提出,“要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推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下基层接待信访、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接地气’、‘交朋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今年新春伊始,省委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并进一步决定,从今年4月起,每月的第一周定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无会周”。

  从闽东到闽南、再到闽北,省委书记孙春兰和群众在一起,拉家常,话发展,要求全省各级干部面对面了解群众冷暖、心贴心倾听群众诉求,在信访接待中要带着感情和责任,要研究如何依法依规尽快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切实把接待来访的过程变成团结群众、凝聚民心、提高工作水平、增进群众感情的过程。

  省长苏树林在龙岩、福州下基层调研中,要求认真做好接访、下访和处理积访工作,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耐心做好化解疏导工作。

  省领导率先垂范,全省20万名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体察民情,用心排解民忧,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3.2万个,化解矛盾纠纷2.6万个,结对帮扶生活困难群众48.4万人次。

  宁德市于3月份率先实行“无会周”,四套班子29名领导干部组成10个调研督查组,深入乡镇村居和企业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这是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最深切的感受。

  沉下身心,

  畅通民意渠道致力为民解忧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宁德已坚持了20多年。

  1988年12月20日,霞浦县委党校里人来人往,宁德地区主官第一个下访接待日在这里举行。时任地委书记习近平及地直有关部门领导,同霞浦县领导一起接待来访群众。

  霞浦县公交公司职工舒穗英当天来到接待现场。由于某单位在其房屋旁边的河边建房,导致河道淤积,遇到下大雨,河水就漫进舒穗英及周围群众的屋里。为此,舒穗英要求该单位负责清理河道,并赔偿经济损失。地委领导详细了解情况后表示:“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应该替平民百姓作主。”随后,地、县领导一起到舒穗英家察看,并提出处理意见。不久,有关部门赔偿了舒穗英,同时拨款清理了河道。当地群众说,河道疏通了,我们和党的感情也沟通了。

  这次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同102名上访群众面对面对话,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得到当面答复解决,其余的限定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参加地、县领导联合接待日活动后,习近平对这项活动提出要求:“领导下访接待日活动很重要,很有意义,各县要尽早把领导接待日制度建立起来。”

  “当时,因历史遗留问题未彻底解决,加之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信访量逐渐增多。”宁德市老干部李金煊回忆说。

  宁德地委、行署把严峻的信访形势,看作是对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考验,很快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巡回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规定由地委委员和副专员轮流带领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县(市)和当地党政领导一起接待群众来访。

  由此,闽东的老百姓又添了一个新节日,这就是全地区9县(市)定于每月20日的地、县、乡三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各级干部称之为“服务日”、“公仆日”,而有的群众管它叫做“连心节”。重在落实、取信于民,正是宁德地区三级领导接访日的突出之处。

  四下基层,

  密切干群关系破解发展难题

  位于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长安新村,是大山深处的中心村,村内各类配套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继1994年下山溪自然村“造福工程”在此落户后,近年又有400多户1500多人相继落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下山溪人兴建旅游一条街,许多人办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下山溪是畲族自然村。改革开放之初,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把下山溪人定格在“特困”之中。当时的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来到这里,写了一篇《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引起宁德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山溪被列入全国最早一批的扶贫对象,得到了多种形式的扶持和帮助。然而,下山溪村仍然难以摆脱贫困落后。

  在反复调研、多次与贫困村座谈并总结多年来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地、县两级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举村搬迁的“造福工程”,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并引导他们走上致富道路。

  1995年5月4日,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旮旯的22户88名下山溪人,告别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整村搬迁到赤溪村5公里外的新家园,住上新楼房,开始新的生活。

  由此,“造福工程”这一惠及民生的工程迅速在全省推广。随后,世世代代以船为家的连家船民上岸和闽东茅草房改造,先后被列入“造福工程”。

  “造福工程”是宁德领导干部下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写照。为了改变闽东落后面貌,当年的宁德地委和行署提出以“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矢志改天换地,奋力摆脱贫困,推动宁德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和带领下,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全区普遍建立并实行“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

  一是信访接待下基层。全区地、县、乡三级全部建立固定的信访接待日和信访接待下基层制度,形成条块结合、分级负责、按职能解决问题和困难的信访接待网络,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现场办公下基层。地委、行署领导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分批到各县(市)进行现场办公,检查工作,部署任务,帮决策、帮解难、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三是调查研究下基层。根据闽东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驻村、驻厂调查研究,边发现问题,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项活动开展后,全区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蔚然成风,形成了一大批颇有见解的调查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组织大批地、县、乡干部进驻农村、工厂、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闽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通过开展“四下基层”活动,闽东干部工作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昔日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日渐成为新增长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完善为民服务机制

  当了37年村支书的陈绍温没想到,自己在镇党委民主生活会上提的意见带来了一条通村公路。

  籁尾村位于下白石半岛最南端,号称“福安的天涯海角”,面朝大海,背靠大山,建村300年,村民年年盼通路。因为没路,村里收获的优质海产品,只能“人参卖出萝卜价”;因为没路,一天只有一班船,老师请不来,孩子上学难;因为没路,干部“四下基层”,赶上刮风下雨,三五天也回不去。

  2009年12月底,从“四下基层”中拓展出来的福安开放式民主生活会,开到了下白石镇。陈绍温代表全村1200多名渔民,在会上一吐心声。

  5.5公里、总投资700多万元,几乎是其他地区修路成本的3倍。福安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修!于是,负责重点项目的市领导,还有部门和镇里的干部一趟趟地下到籁尾,几乎是用脚步丈量着这条路一天天变长、一天天加宽。今年春节前,公路终于延伸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

  在“四下基层”活动中,宁德市、县干部根据发展的新形势、群众的新需求,不断拓展延伸、创新完善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方法方式。从2007年起,福安市在各乡镇党委逐步推行开放式民主生活会,要求做到参加对象、会前准备、征求意见、会议全程和整改工作“五个开放”。下白石镇党委书记薛树明介绍说,4年的开放式民主生活会,群众提出来的问题逐年减少,整改率在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

  宁德市在各乡镇推广的“三点一团”民生路线图,缘于“四下基层”在古田县平湖镇的实践。

  平湖镇,在2008年以前是个典型的“三多”乡镇——信访问题多、矛盾纠纷多、群众热点难点多。2007年10月,平湖决定组织开展民情大走访,让党员干部主动到村组一线、到百姓家中,听民意、解民忧。走访时,每人携带一本《民情日志》,记录入户走访、民情恳谈情况等。在大走访中,镇干部建立29本百姓民生档案,每村一本,每户一页,详细登记各家各户的实际困难,定期更新,并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根据群众诉求多样、困难具体的特点,平湖镇建立了一个覆盖到村的服务网络——镇党委、政府成立百姓问题排解团,在乡镇设立受理排解点和百姓问题排解室,在建制村建立巡回排解点,在边远的自然村(村组)设立干群联系服务点,让每个百姓遇到困难都有地方寻求帮助,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网络信访是政府施政的一个新平台、新载体、新形式。寿宁县党委、政府在民间网站“寿宁在线论坛”开通了“民生连线”版块,倾听网民的意见建议,并由县信访局负责整理,限时办理,及时在网上反馈。“民生连线”开通不到半年,就收到92个网友反映的问题,其中有87个得到及时回复。

  近年来,宁德市、县各级干部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完善下基层为民服务方式和内容,形成了“下基层、八结合”的新格局,即下基层与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相结合,与研究对策、破解难题相结合,与下访接访、化解矛盾相结合,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相结合,与帮扶解困、改善民生相结合,与督促检查、推动落实相结合,与宣讲政策、释疑解惑相结合,与创先争优、夯实基层相结合。

  心系群众,

  注重民生福祉筑牢执政之基

  在“四下基层”活动中,宁德广大干部深入群众拉家常,在田间操把式,在村头盘腿坐,真心诚意拜人民群众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改进工作作风,注重提升服务群众本领。20多年坚持不懈的执政实践,带来最明显的变化是——

  干部素质提高了。在一线工作的推进中,广大干部练就了做好群众工作这一基本功,锻炼了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提高了政策法规的运用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

  干部作风转变了。“四下基层”让干部脱离了文山会海,走出机关、深入一线,有时间有精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干群关系密切了。“四下基层”不断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干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获得了群众的信赖;越来越多的群众有问题、有意见,也愿意向干部反映,把干部当成了贴心人。

  “四下基层”的生动实践,给我们诸多启示。

  ——为群众谋利益是“四下基层”的根本目的,做好群众工作是“四下基层”的必要手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把“脱离群众的危险”作为四大危险之一提出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四下基层”探索性的实践表明,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谋求福祉,才能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带来的前后变化,充分说明各级干部只有从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巩固执政地位。

  ——提高干部素质是“四下基层”的重要保证。群众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有来自群众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有来自党政机关人员工作方法、素质能力、政治品德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等原因。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民主法律、说服教育、提供服务的方法来解开群众的思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从而使自己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关注民生需求是“四下基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要注重关心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着力把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和保护好,困扰基层工作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黄少鹤 庄严)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