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三农政策网

粮油茶糖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如何遏制年底“突击花钱”

时间:2011-12-12 来源:  作者:
  年末的一个月中,各级政府在2007年花掉1.2万亿元,2008年花掉1.5万亿元,2009年花掉2万亿元。而今年,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中国青年报》11月23日)

  “突击花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它就像一幅存在已久的图画,每到年底,就会被人们再加上一些细碎的笔墨,成了我国财政支出工作中的一大“风景”,不仅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内部的腐败。

  一些单位之所以年底突击花钱,或者是由于财政资金拨付到位的时间较迟,或者是由于工作安排、项目上马较慢,导致资金使用上的滞后,但更多的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因为如果他们不按期把钱用完,财政有可能把钱收回。同时,他们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也会有所减少。于是在“不花白不花”的思维下,财政资金被挥霍浪费成为必然。这说明,当前财政预算模式存在缺陷和问题。

  要遏制年底“突击花钱”,首先要改革财政资金预算模式。使财政预算体现对节约使用资金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对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惩罚和抑制,使财政资金的使用体现最大的效率。必须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入手,挤干财政资金预算中的“水分”。特别是要加大财政预算的透明度,用阳光晒干预算中的“水分”。事实上,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已成现代法治政府的惯例。2009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读新年度财政预算案,预算案文本非常详细,总共七大本大16开的“大书”,甚至详细到坐椅。相比香港的财政预算,内地不少地方的财政预算报告显得粗糙与晦涩,往往只有寥寥数页,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次,还要加强对财政经费使用的监督。要进一步完善财政经费使用监督制度,特别是要将财政经费的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要加大对年底突击花钱的处罚力度,让突击乱花钱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友情链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