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必须重视调查研究
时间:2011-12-14 来源: 作者:
领导干部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环境异常复杂,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日益强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也带来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领导干部怎么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妥善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办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建立在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调查研究越充分,解决问题的对策就会越多。毛泽东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陈云也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是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有单位矛盾增多,问题迭出,老问题难解决,新问题不知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不够,基层深不下去,官兵接触不到,即使做调查有的也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的调查研究是不可能了解情况、掌握实情的。情况不了解、实情不掌握,决策就不可能有针对性,举措就不可能有力度,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还有可能在新的因素刺激下发酵滋长,形成更大的矛盾和问题。
工作就是解决问题,领导就是化解矛盾。领导干部要在认清复杂矛盾问题中增强紧迫感。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任务,让我们不得不以更大的决心和精力投入到对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之中。相互交织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使领导干部判断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现象,让领导干部很难掌握到真实的情况。在瞬息多变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通过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梳理出各种矛盾的关系,找出一个个问题的症结,开出一个个管用的药方,才能真正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领导干部要在抓好工作落实中增强责任感。能不能狠抓落实,既是工作能力水平问题,更是思想作风和工作责任感的问题。因此,要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忧患意识,有一种对党对人民事业极端负责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要带着政治感情深入到工作实际中去,对基层工作进行面对面领导,与官兵推心置腹地交流,扎实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多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发现和分析影响工作落实的主要矛盾,在调查研究中掌握抓落实的科学方法,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
很显然,没有一定的调查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是做不好工作的。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在实践中磨练。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越多,总结出的经验方法就越多,能力水平提高得就越快。因此要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驾驭信息技术调研方法的能力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等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调查研究必须努力做到戒“假”,一是不被别人的假象迷惑,二是自己决不作假;还要戒“浮”,漂浮的作风和浮夸的作风与工作格格不入,浮躁则不实,工作不实,方法手段不能落地,问题就没法解决;此外还要戒“空”,服务基层意识不能空,身体力行不能空,进入官兵生活不能空,如果空了,搞调研的收获就要打折扣。调研工作中会遇到真话,也会遇上假话,还会遇到气话、激愤的话甚至骂娘的话,但不论什么话都要能听得进去。如果群众真的遭遇不公,受到委屈,让人泄泄愤、撒撒气,也应表示理解。况且气话、骂娘的话中还藏有真话。所以,做调研工作不能只等着别人心平气和说实话,还要能听各种话,乃至话中话。
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还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与群众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且能够及时地把党的政策深入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上来,及时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更多内容欢迎进入【理论频道】
“美国例外论”五大错觉:自己弱点视而不见 西方危机源于“四个缺乏” 颓势不可逆 中国入世十年大事记(2001—2011) 共产党既掌握真理,为何怕多党制? 政府主导是规范校车安全管理首要前提 身份证法修改:更强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梁晓声:文化领域勿成全民娱乐场 韩寒:从法律视角看“一针多用” 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看看庄子是怎样“考察”干部的? 历事五代而不倒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投机术 要让“恶意欠薪”者彻底断绝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