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起雷: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政策支持问题
时间:2010-08-16 来源: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高级会计师安起雷在“2010发展中国论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专题上作 《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政策支持问题》主题演讲。
摘要: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服务的现状和资金困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我国当前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一般认为,城镇化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36.09%,年均提高0.38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78的193个,增加到2009年的863个,建制镇从2176个增加到2.03万个,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4.56亿人。总起来看,有减缓的趋势。城镇化滞后不仅使工业的主导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分工不能细化,影响了就业,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需求的增长,而且,使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主要涉及以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问题及选择:
1、农业和农村的需求不足依然是关键。目前,农民的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约三分之一。而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快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业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可以说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进程的快慢是有其自身规律和有条件的。农产品富余和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农业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民除了养活自身以外,还能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就应当不失时机大胆地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样不仅可以为富余的农产品找到出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大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支持农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城镇化本身就是对农业的支持。城镇化的进展程度还要考虑其他需要、农村人口的素质、城市建设所需资金的满足程度以及就业的前景等因素。“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目标定多大合适,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城镇化的进展太慢,就业问题就很难解决,需求就很难有较快的增长,从而也难以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的预期目标。
2、城镇化进程应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选择。城镇化进程中重点放在哪里,牵涉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功能,也涉及投资倾斜和政策支持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各种选择,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因为小城镇一般占地少,离农村近,容易与农业结合,建设起来也节省投资。我国在三五年内再发展1万个小城镇就可以转移1—2亿农村人口。加上现有城镇的扩展,转移农村人口2—3亿没有问题,这是一些地方近几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和重要经验。第二种意见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现有的大城市交通、污染、水的供应等问题越来越难解决。同时城市规模太大,管理比较困难,会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成本。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已经不少,不能再强调发展,而且要适当归并。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发挥城市功能作用,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中小城市已有一定的基础,容易扩展,节省投资。我国现有县城1674个,市663个,如果一个城市平均增加10万人,全国就是2.34亿人。第三种意见主张顺其自然,城市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形成城市规模。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经济效益决定城市发展,适合搞多大规模就搞多大。如果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经济效益高,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污染、交通、水的供应等问题造成经济效益下降或者居住不方便时,产业和人口自然会向中小城市转移,不能主观随意确定哪些城市应当发展多大,并按此规划建设,政府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扶持。但就全国来说,城镇化的重点应当放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建设上。中心镇发展到10万人以上的,可以改为市。这主要是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发挥城市功能,有利于节约用地,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完全不发展不可能,特别是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中心的建立,主要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大城市人口有的已经超过1000万,继续扩张对交通、水、环境的压力会更大。目前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好,生产经营的协作和服务条件比较好,生产经营的协作和服务条件比较好,加上各种社会保障优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限制任其扩张也是不行的,所以还要有所控制。
3、城镇化的产业重点放在哪里?这实际上是一个城市功能定位问题。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不能以为把农民转入城市,建一些企业,修些马路,盖些房子,就是城镇化。一个城市必须有吸收经济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和市场。否则,城市发展起来也是有城无市,没有凝聚力。城市的产业重点不能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按照各个城市的具体条件来确定,防止类同化。沿海地区的城市可以把重点放在外向型经济上,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发展对外贸易,把内地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一些内地城市,如果靠近大江大河,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形成一定的地区经济中心,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少数科研、人才聚集的城市,可以更多地考虑发展高新技术,以此为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城市,要围绕这些资源的开采、科研、加工来进行建设;还有一些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较多的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等。靠近大城市的一些小城市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和工资低的优势,承接在大城市己经不合算,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配套产品的生产。一个城市除了要有主导产业外,还有两点:一是城镇化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加快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要依靠科技、推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农业、改造农业。要加大工业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减轻支农产品的税负。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城镇化的基础。二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主导产业服务的二、三产业,包括交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以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并注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